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我們最幸福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國在台灣中央政府,日前推出一組很複雜以至於沒人理解的數據,這個數據指出我們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乍見此新聞時,除了噗嗤一笑,我個人還有一點多餘的心得可以談談。

我第一本書就是寫「幸福論」,即便是哲學界,這也是個罕有人討論的學門,但卻是種常見的「人生勵志類主題」。我那本書寫的爛爛的,但好歹也是我博士論文的精簡版改寫,某種程度上經得起考驗。

該書的主要論述是這樣的:「可量化價值」,也就是「外在善」(可以用錢計算、交換的事物)不會是幸福,錢不等於幸福,錢也買不到幸福。外在善只是用來追求幸福的一種條件、基礎,追求幸福還需要行為者具備德行以追求卓越標準,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才可以獲得諸多「不可量化價值」,也就是「內在善」(榮耀、滿足感等等),這些內在善才是幸福的組成部份。

舉例來說,假設你很有錢,你可以同時找一百個傳播妹和你玩小奴婢與壞員外的遊戲,你要出豪宅去7-11買包菸,也能找八個金髮裸女(或裸男,看個人性趣)把你用抬的出去,再抬回來。但是無論你想了多少花樣,搞法再猛,花錢再多,你也不見得會覺得幸福。你可能花很多錢都買不到幸福,因為你花錯方法,事後可能更加肚爛。

相對的,如果你只有一點錢,卻能以正確的(有德行的)方法來運用,那就會是幸福的,即使這行為產生的效益很低。想像你剛出社會工作,努力擠了兩萬塊,在過年時第一次包紅包給父母(算是「孝」這種德行),相信你與父母應該都可以獲得濃厚的「內在善」,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小幸福(小確幸?)。如果父母感受不到,嫌錢少,那就是他們缺乏德行,不是你的錯。

你得會運用錢才行,而且是以有德(良好的習慣)方式來運用,才會產生幸福感。你每次行動都能保有德行,就會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而不是只「爽那麼一下」。如果你一生都充滿這種小幸福,你的整體人生就會是幸福的,不會因為有不好的結局而失色。

回到中華民國在台灣政府。各國政府所推出的幸福指數什麼鬼的,裡面都是可量化數據,吃得好穿得爽東西買得起失業率低,都是「外在善」。每個自爽國家都有這種數字統計,都有自己的一套,都可以「算成自己最幸福」。那又怎樣?

百姓不覺得幸福,那就是不幸福。這不是宣傳就會有用(除非你宣傳體系強到像北韓那樣),也不代表政府「做得夠」了,只要讓大家有錢,其他不干我大有為政府的事。

我前面提到的幸福論述是:在具備一定程度「外在善」的狀況下,具備德行以追求卓越標準。如果我們政府算出來,是我國已具有一定程度,甚至亞洲第一的「外在善」,基本條件已足,百姓還是覺得不幸福,那很明顯,問題就出在「缺乏德行」。百姓覺得這個社會不正義嘛(正義是種最基本的社會德行),覺得不忠不孝不仁不愛不信不義不和不平,外在善有再多,又有何用?

這種不正義,整體社會失德的狀況,是怎麼發生的?是爛在頭(統治集團),還是爛在腳(百姓)?大陸仔來到台灣,常驚覺台灣百姓有種在中國已難得一見的仁厚溫文之德。我想責任集中在哪一端,答案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