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歷史沒有如果



有個道理,很多人到現在還是不懂。他們居然認為連勝文「只差一點點」,只要做出一些不同的選擇,選舉結果就會大翻轉。

我就用和朋友的對話來表明好了。

友:「如果去年的這個時候,連勝文花錢請你幫他打,你會幫他嗎?」

我:「有來拜,有付錢的人,我都是一分錢一分貨,他給多少,就幫忙打多少價值的事出來。」

友:「所以連出錢,你就會幫他?」

我:「當然。不過他的問題就在於,並沒有來拜,也沒有出錢。」

友:「所以如果他出錢的話……

我:「你知道,為什麼人家總是說歷史沒有如果?」

友:「就是說已經發生的事,無法推敲不同的發展可能吧。不過我這邊問的是你,不是他呀!」

我:「你問的看來是我,但其實還是在問他。連勝文就是輸在不會投資。這沒有如果,他就是不會付錢,如果會的話,他就不是連勝文。」

友:「怎麼說呢?如果有人建議他出錢聘你,你至少會閉嘴呀!就算你對選舉沒造成什麼大的影響,可是一天到晚罵,也是很煩。」

我:「這樣講好了。如果有人提醒他,要他來拜我,要他付我錢,就代表他會去拜更多該拜的人,付更多該付的錢,那他早就贏了。但他就是辦不到。所以有些不會發生的事,一直如果』也沒意義。」

友:「也許他只要獲得一個好的軍師……

我:「問題就是在沒這個軍師呀!為什麼會沒這個軍師?就是因為他叫連勝文,他從小以那種方式長大,變成現在這樣的一個人,然後就沒有這樣的軍師要投靠他。」

友:「你這不是宿命論嗎?否定了人的自由選擇可能性。」

我:「這是從結果去逆推出整個敗因,事前我們也不知連陣營會鬧出一缸子狀況,所以稱不上是宿命論。只能說是個胖子主演的悲劇。」

友:「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思考一些可能性,比如說連陣營多加一些人,柯少了一些人,選票差異會有多大。」

我:「的確,但詳細數字很難推估,我們不知道每個變項的意義,因為這選舉就只一次,沒辦法觀察。」

友:「那討論個大概就好,你覺得哪個變項最關鍵?」

我:「啊,問題就是出在連勝文整個人呀。」

友:「我是說,如果修掉連勝文的某些特質呢?」


我:「你還是聽不懂齁,我講白一點好了。如果,你要講如果,我就如果的徹底一點。

如果連勝文生在普通的公教家庭,不是生在凱子家,然後靠自己努力讀書考上好學校,接著考上醫學系,出來當醫生救了很多人,有一天因為被查案迫害,火大跳出來選台北市長,結果就選到了。

然後呢?幹哩老師,那他就是柯文哲了呀哪裡是連勝文。歷史沒有如果,人要踏實一點,連勝文就是沒付我錢。當然,柯文哲也沒有。所以他們不論怎麼交換命運,對我來說都沒差,都不會付錢。」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核四沒有任何貪污問題



今晨意外早起,原因十分罕見:夢到學生寫文章罵我,在夢中氣得半死,就這樣醒來了。

不過醒來之後,發現學生講得也是有其一番道理,非常有趣,而且哲學思考本來就重交互批判,於是火速將其摘要記下。以下就依夢醒之後的印象,將其全文大要重現於下。

======

核四沒有任何貪污問題

當前反核派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核四可能有貪污的問題。我認為這種理由完全不能成立。

因為,懷疑並不能夠當理由。我們都知道,政府在近幾年全力的反貪腐,像林益世這種行政院高官,他的案子都被抓出來,所以要說核四有什麼貪污的弊案,也早就應該被抓出來了。如果沒抓出來,那就不能說有貪污的問題。

我們應該信任政府,如果連這種基本的信任都沒有,政府就無法存在了。檢調單位尚未判決有罪之前,我們就不能輕易的懷疑他人,不然就是傷害了無數努力、清廉的公務人員。

至於周偉航老師批評:「只要依據經驗,貪污的可能性非常高時,我們就應該依據這種懷疑而停止相關的互動。這就像你懷疑女友可能偷你的錢出去亂花,通常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分手一樣。只要可能有問題,就可以成為停止計劃的充份理由。所以只要核四的興建過程有很高的貪污疑慮,就算沒有辦法定罪,也可以構成停建的充份理由。」

我認為上述的說法不能夠成立。在沒有抓到確實有問題之前,它就是沒問題的,你必須證明這有問題,才能夠中止興建。就算我懷疑女友偷錢,只要我沒有充份的證據,我就不能批評她,也不能夠分手。

如果只是因為懷疑偷錢就分手,那才是一個不負責的男人。我們應該盡力改變我們交往的對象,如果她有可能偷錢,我們就應該盡力和她溝通,把她教到好,讓她變成好人,這樣才是負責的情人。

所以在司法機關起訴定罪之前,核四就是沒有貪污,也不會有因為貪污所造成的安全疑慮。做為理性的公民,我們就應該相信它。如果你不相信,也應該努力監督、教育相關的從業人員與廠商,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好。

有人會質疑司法系統的公正性,我要強調,這些質疑也都是單純的懷疑,沒有任何證據指出有核電廠商或官員企圖影響核電相關的司法案件。因為沒有證據,所以這種懷疑也是不夠充份的理由,我們就應該相信司法系統在這方面是公正的。

最後,我們要強調核四沒有任何貪污問題,所有的懷疑都只是抹黑,我們也不應基於懷疑,就放棄了這麼重要的發電方式。懷疑不會是行動的好理由,相信才是讓我們社會團結發展的真正動力。

======
以上。

穆斯林(就是回教徒)認為,「夢」比「現實」還真實,所以如果夢到先知穆罕默德,那可是不得了的大喜事,先知在夢中的指示,也應該認真聽從,甚至有等同於經典的效力。

至於這個夢是什麼等級,有沒有經典一般的效力,我就不知道了。對於這個夢中的論述,我不做任何批判,有腦的朋友可以自己想想你的看法。

據說現在又有全國能源大拜拜,我來闡述一下我的能源立場。

1.     我認為核能基本可靠,但我就是懷疑核四是用來發財,不是用來發電的,永遠都蓋不完,應該停建。
2.     我也蠻喜歡燃氣發電的。我對於北極熊這種生物的處境無感。
3.     我覺得風力發電還蠻爛的。其他的新能源基本上只是在耗能不是產能。

所以不要再和我討論核電的技術問題了,我只討論貪污的技術問題,有興趣的是可以交流一下。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閣員們正在做一個上課的動作



日前毛治國院長率領內閣全員進行「特訓」,其主題是「網路發展趨勢」,找了在選舉與網路界頗有名氣的三位講師來分享網路經驗。

就會後報導看來,不論是講師或學員都對本次的特訓非常滿意,雙方相互肯定推崇,讓人感覺似乎上一次課之後,中華民國就突然強大起來。

我們當然希望這樣的課程能產生實質的影響,因為如果只是讓大家見個面,認識一下就沒了,還是相當可惜。但現在還看不出將來的發展狀況,所以我要談點別的問題。

就是「做一個上課的動作」這件事。

有很多人說「做一個上課的動作」就是「上課」的意思,所以我們應該講「他們在上課」而不是「他們在做一個上課的動作」。

但這次的特訓呢?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現場影片有看,事後報導也看,怎麼看,他們都是在「做一個上課的動作」,而不是「上課」。

差在哪呢?我思考了半天,得到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點,是裝不懂。

某位好友提醒我:「你以為這些閣員真的都不懂嗎?」

的確是這樣。有些閣員是大概懂網路的,但院長要他們去上課,他們就做出一個上課的動作。你要我做,我就做。

那是做給誰看呢?給媒體看,給院長看,給網民看,給誰看都好。重點是給大家看我們在做這件事嘛。我可是「好」閣員呦。

第二點,是以教學活動本身來反對網路。

現在要進入網路世界,要學習網路,有人是排排坐,手邊沒有電腦3C,這樣聽一聽,就「進入」的嗎?

就算有,也是非常罕見的,而我們的毛內閣就示範了這樣的罕見教學法。用一種對抗網路模式的方法來學習網路,充滿了後現代的憤青風。

以上兩點,大概就是之所以「做一個上課的動作」的原因了,那為什麼好好的網路教學法不走,就硬是要走這種古怪的路線?國軍莒光日style

大概是因為「上面」對網路有價值偏見。因為「有人 」認為網路是「他者」,非我族類,於是就產生了這種奇怪的教學特訓。

「網路呀,你再怎麼屌,還是只能乖乖進入我們老頭子的傳統溝通模式中哦!來!大家排排坐好!老師上課講網路囉!哈哈!」

哈個頭。

其實網路只是種工具,網民只是擅長掌握這種工具的人。你在自己身邊畫條線,把擅長運用網路的人區分出來,然後硬逼自己跨過線去理解他們,這當然是多此一舉。

線是你自己搞出來的,你要自己先放下那條線才行,而不是開大禮堂授課。

當然,閣員們也可以反彈:「時間就那麼短,要快速學習知識,只有透過這種方法呀!」

不要緊,我還知道一種快速的網路(生活)教學法。

大約十幾快二十年前,台灣曾經舉辦過一場這樣的比賽。把許多參賽者關在只有電腦、網路和衛浴的小房間內,要他們運用網路賺錢,然後用賺到的錢去買吃的、用的,看誰能撐最久。

現在如果進行同樣的比賽,我看撕殺到幾個月都有可能,但我記憶沒錯的話,那次比到第二天還是第三天就分出勝負了:因為當時網購和網路工作的環境還不健全,幾乎所有人都賺不到錢,也買不到東西吃,多因飢餓而退賽。只有一個人透過網路乞討到便當,得以多撐了一段時間而勝出。

想要讓閣員真正瞭解網路嗎?不如就把閣員關在小房間裡,讓他們進行這樣的比賽吧。真的不用花太多時間,只要一個週末就好。我相信在這個小房間之內的週末,會是真正的「上課」,而不是只「做一個上課的動作」。

毛院長,參考一下吧。保證會讓閣員全都毛起來的。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柯文哲病


從選舉過程以來,我就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疾病,因為這病非常新,和過去的常見疾病都不太一樣,我將之命名為「因為柯文哲講一句話或做了什麼就突然陷入瘋狂的病」,簡稱為「柯文哲病」。

這種病,不論統派或獨派都會得到。當然,通常統派一看到柯文哲,就算他根本沒幹嘛,患者也會馬上發病,所以先跳過不論。

獨派呢?本來獨派看柯文哲是很正常的,沒什麼反應,但隨著他開始參選,聲勢越來越高,患病者就開始迅速增加。

柯文哲提個「蔣經國論」,就有人抓狂,「這超過我的底線了!我完全不能忍受呀呀呀呀!」
柯文哲講個「洞洞說」,也有人抓狂,「他完全沒有任何性別知識!天啊!你們怎麼可以接受這種候選人?」

只要柯文哲做了個啥,講了個啥,授課認真的大學教授、辛勤工作的上班族、專注於志業的知識份子,就會突然脫離日常理性跳起來哇哇大叫:「底線!底線!踩到底線了啦啦啦啦啦!」

然後呢?隔一陣子又正常了。
頂多偷看一下四周人有沒有注意到他剛才哇哇大叫的事。沒有人注意?那太好了。之後我會理性監督柯文哲呢,很理性呦!

這種病看來是傳染病,只要一發作,就一堆人接連跳起來,頗有靈恩派的聲勢。

但擴散的狀況在選舉之後有降低嗎?
沒有。

選後,柯文哲真跑去踩一堆企業的底線了,企業家先後患病,這實屬自然。但還是有許多明顯是財團敵對方的人,也先後跳起來。

「柯文哲被騙了!柯文哲被騙了!我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
「柯文哲這樣做,我好害怕,我好害怕啊!!!!」

而且病友們還會彼此交流。
「你看!我擔心的發生了吧!我擔心的發生了吧!!」
「怎麼辦?我們能做什麼?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呀!!!!」
「太慘了!都是你們害的!都是你們!都是你們!!!!!!」

看來短期內這種狀況不會自行改善。
因為柯文哲施政的打擊面太大,所有人都有機會變成其施政的「可能被害者」。連住在美國小鎮的人都可能被害,比僵屍病毒還猛,所以「柯文哲病」的傳染狀況,看來只會越來越嚴重。

對於這種「柯文哲病」的病友,我有什麼建議呢?

三個淺見。

第一,你一點都不重要,真的。你發病只是造成你朋友的困擾。

第二,柯文哲其實也沒做啥,真的。都是因為你們在一旁鬼吼鬼叫才看起來好像有做什麼。

第三,講話好好講。一堆ㄟㄟㄚㄚ底線什麼的,沒人知道你要表達什麼。

以上。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三十幾年前的選舉文宣



日前我在二手書店閒晃的時候,找到一本舊書,是民國6712月由聯合報系出版的《選舉危言》。因為我自己就在搞選舉,所以當然立刻掏錢買下。這本書很薄,原本我只是隨興翻翻,不料卻發現這本書「很可怕」。

可怕在哪呢?

這本書是談1978(民67)年底開跑的中央民代增額選舉(這東西年輕人可能不知道,請自己孤狗),把當時大約在幾週內發生在聯合報上的社論與投書筆戰集結成冊。但原定1979年初的投票並沒有進行,因為「中美斷交」,選舉被小蔣延後一年辦理。

中美斷交時間是19781216日。此書收錄文章的最早發表時間,大約是19781125日,最後一篇是1213日,就停在中美斷交前,前後三週左右的時間,共有三十篇文章。

這三週的時間,在聯合報上就發生了三十篇激烈的筆戰,多數戰文集中於最後一週。這代表當時打快速戰的能力,和現在比起來已不惶多讓。我們今日有網路新媒體,而當時還有媒體管制,能夠戰成這樣,更突顯雙方兵馬充足。

雙方在吵的議題呢?三十六年過去,吵得還是差不多。「民主與穩定」、「台灣與中國」,只是當時吵很兇的「本省與外省」,現在比較不吵了。

當時還沒有民進黨,只有黨外。就黨外部份(要注意這是發表在聯合報上的),主訴求就是照法律規定來,沒規定政府就不應該雞歪,外省人佔了很多軍公教缺要分出來等等。

國民黨軍呢,則是主張要安定,要和諧,要維穩以對抗共匪等等。現在主打的經濟牌,那時只是政治穩定牌底下附加的,大概是因為台灣經濟當時還沒好到可以說嘴的程度。反正,民主得來不易呀,要好好珍惜呢!

從今人的角度看這些文宣品,都只是歷史文獻了,但我認為還是有以下的幾點可以一談。

第一,許多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當時都經歷了這般的思維浸潤過程,所以你可以發現國民黨這邊,到現在很多老頭還是同樣等級的思維,而「黨外軍」呢?程度早就大噴發了。之後的三十年,台灣的人文知識水準大幅躍升,而國民黨軍根本就沒吸收到。

第二,外省和本省的對抗還是存在於今日中老年人的思維之中,只是「黨外」不敢打了,怕被講成是壓迫少數族群,相對來講,不少外省族群則寄寓在「統派」的招牌下,幹一樣的事情。

在這本書的文章裡,可察覺外省族群有強烈的不安,不斷呼籲我們都是一家人呀,不要分本省外省呀,現在已經很公平啦。這或許代表外省族群在那個年代就已認知到在人數弱勢的狀況下,民主選舉遲早會讓他們失去政治強勢。

第三,許信良當時是桃園縣長(脫黨後發生中壢事件上的),聯合報特別跑去訪問他,想讓他當和事老,兩邊各打五十大板。這其實是要他幫政府講話,壓制黨外力量。這種操作法在今天還是很常見。

第四,我罵你是民主,你罵我是不民主的亞利安邏輯,那個時候就是普遍的引戰法了。整本書的衝突起點是黨外的造勢場子,有國民黨的跑去踢館,被抬走後還指責對方是不民主。這當然是故意的,一故意就搞了三十幾年。說不定這招的歷史更久。

這本書的立論雖已顯陳腐,沒什麼三十幾年後仍可稱為真知卓見的東西,但其「編排結構」可能會讓你有「台灣三十幾年前的戒嚴時代,也是有言論自由和民主論爭呀,國民黨好棒棒」的錯覺。

不過,一年之後就發生美麗島事件,後面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請自行孤狗。

BUT,講了半天,我一開始說這本書可怕,但講到現在,看來也還好呀可怕在哪呢?

當時聯合報的國民黨網軍使用的ID(筆名)叫「童舟」和「龔濟」,意指大家要團結耶,才可以渡過難關呦。

幹這個梗實在太冷了。當時的編輯顯然覺得這冷梗超熱血(才會用嘛)。一想到那個時代的台北滿街都是這種冷梗假掰人,就覺得好可怕哦。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殺警案的交保作文


日前的夜店殺警案,檢方偵查已告一階段,地院開庭後,決定讓部份的涉案者交保。

雖然之後還有一番法庭攻防、發回更裁的狀況,但我想討論的不是交保金額問題,而是作文的部份。除了要繳交保釋金,審判長還要求涉案者寫二十篇作文,每篇兩三百字。法官也自掏腰包買筆記本給他們寫。

輿論對此反應兩極,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沒營養,幾歲了還寫作文,也不可能寫一寫勵志文就變好人。法官也說因此收到很多罵他的信。

有人則主張這些涉案者學歷普普,保釋金根本不算什麼,說不定寫作文才是酷刑。

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認為這種要求當然不可能讓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可讓人進入初階的自我反省,而且這種做法比許多道德教育方式都要有效果。

或許法官知道其中原理,但我相信他應該是無心插柳,意外「插進」當代最流行的道德教育模式。而我就採取這種教學法,在這些作文題目中,有一部份我也曾當作隨堂作業或期考題目。

這二十篇的作文題目,包括了「自我介紹類」,像我是誰、我的童年、父母、家庭、老師、朋友等等,也有「價值類」的,包括我錯了嗎、我的夢想、回憶的悲喜、討厭的人、真正的英雄、做好人之難、誠實、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誠實、善良、忍耐等等,以及「如果人生能再來一次」。

這和道德教育有什麼關係?每個題目本身的意義不大、不夠完整,但全部組合起來,會有某種效果。

當代德行論者以三向度來解構一個人的價值觀。這三個角度分別是「個人參與的實踐活動」、「個人生命敘事史」,以及「所屬社群的傳統價值」,講白話一點,就是「你在幹嘛?」「你怎麼長大的?」「你所屬的團體有什麼主張?」

我們可以透過這三類問題得知當事人的價值來源,並從中尋找改善的可能性。法官出的這些題目都可歸於上述三類,當事人也就可以透過大量作文的活動進行一次全面的自我反省,而觀察者也能由此建構撰文者的價值圖譜。

當然,再次強調,不可能寫一寫作文就痛哭流涕變好人。這些題目是種刺激,是用以刺激寫作者開始自我反省。

如果他認真寫,那麼他就會把自己的人生脈絡回顧一遍,能不能有所體悟,也是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如果他隨便寫、亂寫,或完全是掰的,也多少有點作用。只要不是找代筆,就會有用。

亂掰也有作用?

就算寫出全然造假的懺悔文,他也從某種角度思考過自己。要造假,你當然要先確定什麼是真,要確定你想隱藏什麼。所以就算他寫了二十篇「小說」交上去,他也在編造過程中進行某種自我檢視。

但只是「看一看自己的人生」,就能產生作用嗎?

確實如此。

這些嫌犯的涉案動機可能千奇百怪,從蓄意殺人到只是看熱鬧時往前面站了一點,但他們應該都鮮少認真思考過自己的人生。把他們的人生硬拉到其面前,逼他們仔細看一看,就會產生道德壓力。

如果你還是不信,我建議你也可以寫一下這些題目。只要實際操作過,不論是偽造人生或是如實描述,你都會察覺其中的魔力。

我知道你還是會質疑,那不都是小學生程度的作文題嗎?真有這麼屌?

但這種簡單明瞭的題目,才是最銳利的價值切入點。像是「我的志願」,你小學時就會寫,長大反而難寫,為什麼?

不只是因為你已認清社會現實和自我能力,也不只因為你早走在特定的人生方向上。硬掰,你一定會,但掰不出來,不想掰,其實是因為你覺得「愧疚」、「為難」。為什麼?

不是愧對別人,正是因為你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那個小時候(能坦然說出志願)的自己,那個曾經「也是好人」的自己。

你曾以為整個世界的所有機會都是對你開放的,但現在你只剩下陰暗狹小的生存空間。不是別人,正是你親手把自己逼進小角落,然後在長大的過程中努力忽視這個事實,裝作遺忘那個曾經存在的小學生。

最可怕的道德壓力,其實就來自那個「小學的我」期待的眼神。當你輕率辱罵那些殺警嫌犯是「廢物」、「垃圾」的同時,你自己又有臉面對那個「小學生」嗎?

不要扯東扯西,有種就去寫作文。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暴怒的大學教師


最近正是大學的期末考週。世新大學新聞系某位業界出身的兼任老師,因為學生表現與其設定有落差,外加「教學評鑑」中被學生指責,因此將其不滿訴諸公開,在媒體前表示要大當XX人。這種公然放話的做法引起修課學生的不滿,也發稿還擊。

果然是新聞系捏,要戰就是用專業的方法來戰。我也在別校教新聞系,不過並非專業科目,所以課堂至今還算祥和。

但上述事件到底誰是誰非呢?講到大學內的事務,外人總有許多不瞭解之處,特別是當代的大學中的教學互動,因為一系列的教改措施,已經與十年前的大學有很多差異,於此還是來說個分明。

這次的爭點,我認為不只在於所謂的期中考作弊疑雲,而是在於「教學評鑑」。「教學評鑑」方式各校都不同,但基本上就是學生可對老師各項表現打分數,並留言表示具體意見。

說穿了,就像你在外面吃完飯填的那種消費問卷。我想最早期的格式八成是從餐廳問卷改過來的。為什麼有這種制度呢?因為對於老師上課的表現,過去學校都沒有辦法系統性的掌握,只能透過「探聽」,不免有客觀與否的問題,請其他老師去現場聽,又怪怪的,台上台下都不好受。

所以這個制度就誕生了,而且很快速遍及全台。透過這種量化指標,老師不但可以自我比較,老師間的比較也出現了。當然,在嚴重數據化的今日,許多大學的行政措施也會依這個數據來調整。比如說,有些學校就會針對低分的老師進行「補強」,請他參與一些教學技能的講習。

如果數據表現太爛的呢?就有可能走路了。聽起來似乎對老師很不利,而且之後大家只要分數大放送,這量化指標不就都很高分?那大學不就完蛋啦!

確實有許多老師抱持這樣的看法,但這樣想的老師,通常都是量化指標較低的,也被學生在留言區罵很慘。

學生不是白痴,學生也是成人。你去外面吃飯,店員送你一堆東西,你就會把每樣指標都勾到最高分嗎?你還是會有一些其他考量。

學生也是。你教得太爛,做人失敗,遲到早退,就算事後大放送,學生還是不會對你客氣。

這個系統是匿名的,除非資訊專業者,一般是無法破解得知每個學生留的數據,在一定保密性的狀態下,學生表達真實意見的可能性就會提升。各校進行調查時間不一,但通常會在期末考週前完成,而教師則多半是要在送出成績後,才可以看到結果。

但這次世新的問題,就在於教師是在送出成績前就可以看到(或是看到留言的部份),當然就會引發「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老師看了不爽,就可能把學生當了。

當然,學生罵你,是他的權力,當人,是你的權力,大家有來有去,很好。不過人類社會的結構哪有這麼簡單?

不妨想想,到底為什麼要搞「教學評鑑」?其實就是為了提升教學表現。
那為什麼要提升教學表現?當然是為了讓學生能接受最好的教學方式。
那為什麼要讓學生接受最好的教學方式?廢話,你大學不為學生好,難道是要對學校的蟑螂好嗎。

現在都要少子化了,一堆大學等著倒,如果不提升整體教學環境讓學生想來讀,下場就是死。教學改善只是一環而已,但阻力卻非常大,為什麼呢?

因為大學教授懶。大學教授很忙耶,很累耶,很這個耶,很那個耶。我懂很多耶,你懂很少耶。翻轉教室很累耶。問題導向很難耶。開放教學很煩耶。耶耶耶耶。

不是說你一定要學人家怎麼教,什麼新的你都要搞,但其他老師都在大步往前,你的教學評鑑分數自然往下掉。這時你要怪誰?和學生生氣有用嗎?

像這次事件中學生指稱「老師情緒管理不佳」,老師當然可以說「看到這種表現我能不氣嗎?學生作弊我能不氣嗎?」,BUT,你的同事情緒管理就是比你佳。
也有學生指責其「延遲下課時間」,老師當然可以說「我要教很多好的內容,有時控制不易」,BUT,你的同事可以教一樣好,甚至更好的內容,然後準時下課。

你不是在和學生「計較」,你是在和同事「比較」,和全台灣幾萬個「同儕」教師比較。不要設定錯方向。開店賣吃的,你是在和客人計較嗎?不,你是在和同業比較。

說真的,一比下去。我可以公開講,比起學生,老師更讓我火大。

最讓我火大的,就是我總是鐘響準時上課,但就是有遲遲不下課的老師佔用我的教室,讓我無法準時入場。不然就是佔用我的學生,讓我面對空教室等不到人。

又或是像這樣,有學生跑來對我說:「不好意思,我們下一堂的老師說每次上課都不能遲到,但教室在學校的另一端,以後老師可以每堂提早下課,讓我們來得及跑過去嗎?」

很會教書是不是?全世界都要繞著你轉是不是?

在教書過程中,難免會被學生搞到火大,我也會。我今天早上才收到學生「完全沒有一絲歉意與禮貌,反而好像是我欠他的」求情信,正在燃燒中。

很多人會說:「那當掉就好呀!」但你又不是老師,你沒有承擔任何的道德責任,這種想法才是不負責的嘴砲。

和學生的人際互動是特殊的價值,對我來說,某個學生或許不過是我這學期七百多個學生之一,但對這位學生來說,我和他是一對一的。

如果教學評鑑把你轉化為數字,讓你很不爽,那你輕易把學生轉化為「當一半」「很多人作弊」「最後當XX人」,又能讓人爽到哪邊去?

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你有情緒,我有情緒,大家都有情緒。那做一個老師,到底是厲害在哪裡?

不要選錯比較的目標。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胡志強出任旺中集團要職的正面意義


胡志強即將出任旺中媒體集團的要職,這真是2015年以來最重大、最振奮人心的消息了。旺中集團因為長期親共,被同業戲稱為「匪報」、「木瓜日報」(典出《詩經》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相信胡前市長一定能替該集團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改變。

當然,胡前市長因為久任台中市長一職,是不是能順利轉換跑道,仍然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我相信他是個「改革派」,絕對不是坐領乾薪而已。以下我就依個人粗淺的認知,試著推估胡前市長即將在旺中集團推動的改革。

第一,是派報BRT化。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送報員非常辛苦,不論狂風暴雨都要外出工作,把溫馨的報紙準時送到每個人的家裡。但因多數送報人員使用機車,又要趕在時限完成,經常發生車禍等意外。

相信胡志強上任後會致力於改善這種問題,解決之道,當然就是他最擅長的BRT化了。送報如何BRT呢?「B」指的是公車耶,難道要用公車送嗎?

這你就外行了。其實只要把兩台機車接在一起,讓它們當好兄弟(Brothers),就可以稱之為BRT啦!如果你是前後接起來,看起來就是一條龍,相當有威勢,其他路人都會閃邊。如果是左右併連,如同赤壁連環船,行車更加穩當!只要小心別被人放火即可。

此種BRT在送報之餘,還可以有宣傳、嚇嚇對手的功效,好處實在說不盡。

這個相當容易執行的改革計劃,推估應該是第一個上線的。

第二,建設國家級新聞媒體中心。

旺中集團現有建築分散四處,為了提升效率,並因應將來媒體統合的趨勢,興建單一的媒體中心勢在必行。可是建這種東西談何容易呢?旺中自蔡家接手以來,一路吃老本,還要搞這種大建設,風險實在很大。

當然,透過台中國家歌劇院的例子,我們知道重點不在於「可以用」,而是在於「落成典禮」。只要有個東西可以辦落成典禮,就算是完成任務,因此問題就在於怎麼生出一個東西來落成。

我的建議是,直接在中國隨便找一個旺旺的仙貝工廠,再找個國際級禮品包裝大師,用紙把整個工廠包一包,然後直接宣佈這就是旺中集團的全新國家級媒體中心。反正只要說是國際級大師搞的,一定就是很體面!

「可是那根本不能用呀?」誰說的,至少可以用來辦落成典禮。
「可是那在中國耶,怎麼會叫國家級?」啊旺中集團的國不就是中國。
「可是那東西和新聞媒體沒有關係耶?」現在的旺中集團也不像是新聞媒體呀。
「但這樣弄,外面的包裝紙兩三天就爛掉了吧!」大不了用塑膠袋包裝嘛,你還怕賣仙貝的生不出包裝袋嗎?

因為難度同樣不高,所以這大概是第二個推動的改革方案。

第三,進行現有資源重劃

當然,回到現實世界,旺中集團現有的建築、硬體設備還是需要調整規劃。這當然還是要借重胡前市長在重劃台中市區上的專業經驗了。

他可以直接把現在舊中時、中天的大樓樓板利用方式進行重劃,重劃方法也不用多加費心,直接將原本的一樓、二樓、三樓……改稱一期、二期、三期……即可。原有的辦公空間通道,也全數更新命名,如旺中北一路、旺中北二路……到旺中北七路等等。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這樣就可以對所有員工表示,因為土地已經重劃過了,因此大家都應該進行都更,自行出資改裝個人辦公框格與桌椅設備,也就是「豪宅化」。這可在改裝完成後,將整區命名為建案文青風,像政治組就可稱為「遙想中南海」、「近平硯」之類的。

拒絕出資參與都更的同仁呢?就整區拆除趕走,以示懲戒。

因為這也不需要花什麼公司的錢,所以應該會成為第三個推動的改革方案。

第四,著手意識形態改造。

現在旺中的許多新聞從業人員,內心仍有許多執著,還是想寫出合於媒體倫理的新聞。這樣是不行的,這會對抗到祖國所交付的神聖任務。

因此胡志強就有必要出面處理這種意識形態問題。可是硬去扭轉這些老記者的想法,其實也不太好,強龍不壓地頭蛇。正確一點的作法,就是引進胡市府知名的「不知道」態度。

「這個新聞是消息來源是?」「不知道。」
「沒來源也可以寫喔?」「這個我們不回應。」
「你們小主管、組長、主任不會要求這種基本的事嗎?」「你去問他們。」
「這種態度對嗎?」「不知道。這個我已經講過了,不要問我。謝謝。」

要推動這種思想改革,一樣不用付費,相信很快就能成功。


上面四種改革,都是成本最低,也是胡前市長最擅長的。我們相信在胡前市長的帶領下,旺中集團一定會有天翻地覆、震古撼今的轉變!必可為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請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