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誰的正義?哪種理性?




這次的服貿爭議,我發現「被抗議方」在具體行動上完全龜縮之外,也發展出一種言語辯論策略。

「台灣不是法治社會嗎?依法辦理,直接逮捕呀!」
「這種衝突、破壞性的佔領,作法不理性!」
「所以這樣做是正確的嗎?」

他們提到大量「法治」、「理性」、「溝通」、「正確的」等重要名詞,想替自己的立場迴護,並批判佔領立院的學生。這種批判成立嗎?

當然可能成立,但前提是,他們要「知道」這些名詞的定義,且「相信」這些名詞的定義,並且讓論辯的對手也「瞭解」他的用詞是這種定義。

但實際上我不認為這些人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每當我反問:

「你的法治是什麼?」
「你的理性是什麼?」
「你的溝通是什麼?」
「你的正確是什麼?」

運用這種簡單的蘇格拉底法,這種大一哲學系學生就會問的問題,便可將他們擊潰。要回答這些問題相當困難,即使是鑽研這類名詞十數年的博士,心中也不見得會有標準答案,何況是「聽了這個詞,覺得真是,於是拿來用」路人甲?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用這些詞,你還是可以有個初步定義,接著拿出去碰撞看看,和人家討論。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定義不錯,怎麼吵都贏人,但也可能會發現似乎永遠都不會有標準答案。比如說「理性」。

我研究的美國學者麥金泰寫過一本著作《誰的正義?何種理性?》,他認為「理性」的標準答案是隨個人出身背景不同,而有很大歧異。我們的理性是由所屬社群團體定義的,不存在一種明顯的客觀標準。

他的推理過程很難說清楚,所以我下面就用最簡單的方法,以「懶」得明直接「叫」你回答選擇題的「懶X包」方式讓你理解,之所以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原因。這些都是涉及「理性」定義的題目。

第一題
服貿或能讓台灣經濟大幅成長,但其設計並沒有考量到所得利益的分配,依現有我國經濟結構,這些利益可能會強化現有社會貧富差距,請問你:

A. 我相信政府耶,依照過去經驗,他們一定會好好立法、妥善管理,讓賺到的錢大家都分得到。
B. 國民黨最好是會在意這種事!依過去經驗,他們最好是會分給你啦!他們都馬自己分一分。
C. 這很難講啦!依過去經驗,強者恆強啦!弱者一樣吃大便啦!這種事沒有個準的,政府介入也沒用。

你傾向於哪一個答案?

第二題
學生攻佔立院的行動涉及了物品破壞與人員受傷,並不是一種溝通的常態,請問你認為:

A. 這樣很不好耶,不能坐下來好好談嗎?所有事都是能坐下來好好談的!
B. 幹這個政府最好是會理你啦!不打不成器有沒有聽過?不電暴他們哪有用。
C. 做什麼都沒有用啦,談也沒用,打也沒用。人生就是做都沒用。

你傾向於哪種答案?

第三題
有人主張,為了一個大的利益,比如服貿所帶來的巨大好處,我們可以接受一小點程序的不正義,比如在立院以罕見的方式強行通過審。你認為?

A. 可以呀,這就像為了考上好學校而犧牲出去玩的時間一樣,有得必有失,為了好事,犧牲是對的。
B. 最好是啦!程序不對後面的就都是大便呀!為了讓我優秀的基因永久留傳,我就可以去街上隨便抓個正妹來幹嗎?
C. 這也是要看狀況啦!沒有一定,就看誰拳頭大囉。

你傾向於哪種答案?

上面的ABC,你不見得每題都會同樣選擇一個,但他們的確分別代表一種理性系統。

這些理性系統各自的執念太強,彼此根本無法融合、溝通,因為這涉及其背景、前提的一些預設立場根本矛盾。就算學者知道怎麼從其中跨出來,一般人也不知道。

因此你會看到網路上很多討論是無窮迴圈,挺府派、反府派、和無為派永遠都在那各各話。最後呢?

我認為能出話語,具體做事的人會贏。因為這些立場討論如果無法有進一步的拓展,無法透過討論來獲得更大認同,那就應該出來做事,以具體驗證,爭取社會資本。

可惜呀,攻城派已經理解這點,其他派還在繼續講。講講講講講講講講講講講。

我只好陪他們講一句:「所以,你一直講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