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包紅包:全宇宙最難的事?




講到過年,最應景的當然就是紅包了。人到了一定年紀,紅包就會從「輸入」轉為「輸出」。收紅包容易,但包出去就難囉,這可不是你包個一兩年就能掌握技巧的事。雖然你google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告訴你怎麼包的資訊,但我相信你看完之後,還是會對「怎麼包」這件事感到一個頭十個大。因為家家戶戶狀況都不同。

你可能到五六十歲還是無法參透紅包的奧義,因為「包紅包」這個行為,正好碰觸到規範倫理學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如何用量化指標來表達不可量化的倫理價值?

比如說包給鄉下的某個不熟叔公好了。你小時候是有收過他幾次紅包,幾十一百塊的,長大之後去他家拜年,阿是要包多少?一千?好像不太對等哦?

有些人會說,不如包給他家的後輩來解決,可是他家的曾孫輩要是有一脫拉庫要怎麼辦?每個都包一百?台灣的幣值和三十年前有一樣嗎?裝死?裝死不包人家會不會覺得我很小氣?

不親的人就已經是這樣了,不要講是熟的人。包給父母要多少?包給再上一輩呢?
第一次包,要包多少才不失禮?包多少才會讓家中長輩覺得自已混得還可以?又不會對其他平輩造成壓力?其他平輩包多少?長輩會不會拿來比較,說閒話?所以包多一點?
可是第一年包太多也不行。第二年呢?和去年一樣?會不會讓人覺得沒有經濟成長?所以要越包越多?那第一年不能包太多囉?但第一年太少又太寒酸呀!

到底要怎麼辦啦!

有時還會碰到進一步的道德互動推斷,擾亂原初的規劃。就像許多結婚、訂婚時的聘金只是擺盤用的,男方會先和女方確認好,確定對方不會收或事後會還,那你就可以打腫臉充胖子去借一堆鈔票來擺。但若是人家的行動不可預期,你的擺盤就不可能那麼氣派

同樣的,包紅包也牽涉到預期回收,你包給甲家的總金額為X,甲家回包給你家的最好也是X,或在可預期的將來(人家小孩長大可以回包給你的小孩)回包給你家「X+通貨膨脹」。這誰算得出來呀?誰有這美國時間記二三十年的新年紅包帳還加利息?結婚禮金還有可能,連小屁孩的紅包都計較,被人知道不是會被笑死?

大家為什麼這麼斤斤計較,隨意包不就得了嗎?有心意就好嘛!

問題就是在於大家害怕「失禮」,害怕自己搞不清什麼神秘的中國八千年傳統奧義規定而鬧笑話,所以才在那斤斤計較。

我要指出的是,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明確的「包紅包」標準,而有沒有禮貌,還真的就只在於「心意」。但這「心意」不是說你只給人紅包袋,裡面沒放錢就可以,很多長輩會收下紅包袋但退錢,表示心領了,但這不代表你可以只給他紅包袋呀!馬英九都還會包個一塊五塊十塊哩。

你的「心意」是重在你會「為此煩惱」。

你只要困擾於到底要包多少,想半天之後,包了一個自己覺得最適當的額度,依傳統「禮」的標準,就已經及格了。

人家的反應不是你可以預期的,更重要的是,只要你真的認真想過要怎麼包,他的反應也不全是你的責任。
他可能會覺得你包太少不上道,但那只是他貪婪。
他可能會覺得你包得太多,對他造成回包壓力,但那只是他小氣。

這都是對方的判斷力不足或道德錯誤,你不需為此負責。講難聽點,包紅包是互相的事,不論是給是收,你都要「體諒他人」,收的人要能讀懂對方數字背後的苦心,或是用寬容的心情包容一切數字。在那嘰嘰歪歪包錯了,包不對,反而是被禮儀本身綁縛,「禮教吃人」了。

因此,你想想和他之間的關係、情份,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交集出一個適當的數字,包出去就好了。收的人也應該體諒對方的經濟環境與生活背景,來思考他數字的意義。

其實不只是新年紅包,甚至所有的婚喪喜慶包,以至於所有的贈禮,都是同一個原則。你上網找個什麼婚禮紅包標準不熟一千八熟的兩千,不如自己多準備一些,去現場看看人家辦的價格大概多少,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如何,在體貼他不要賠錢的狀況下,包一個最適當的數字出去。

新郎也不要因為某人包八百來一家就直接噴火,而是要看看他們知不知道都市辦場子的價格,他們經濟狀況怎樣,是抱持ㄠ人撈本或鄉下老親戚十幾年難得碰面而來的。互相體諒,相互體諒,禮就足了。

所以請不要痛苦、執著於數字標準,會批評你誠心誠意包出去紅包的人,不是死守無俚頭規則的禮匠,就是品格有問題的紅包魔人。大過年的,碰到這種人,笑笑就算了。與其和魔人們鬧得不開心,不如趁這機會和情意厚重的人多聊幾句吧。

紅包只是應景小禮,不是決生死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