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女排國手莎賓娜在國內引起一陣十頭身正妹風潮。正如過去所有的「運動美少女」事件,事發之初,我們即可預料會有些不太愉快的結果。果然,一開始是球迷爆走,接下來是網路鄉民爆走,再來媒體爆走,當然收尾的就是教練爆走了。
這不是個案,過去也有過許多類似例子,將來也一定會有,只要有女性從事的運動,就無法避免出現這種搶看正妹風潮。在運動倫理學中,這種「對女性運動員的觀看」現象是個蠻重要的研究議題。或許會讓許多人驚一跳的點是,學界把這種現象歸類於「運動暴力」。
「運動暴力」?運動暴力不是指那種打球打到一半變成天下第一武道會的狀況嗎?或是故意觸身球那種?
的確,運動暴力通常指的就是那些肢體衝突,像巴西足球隊內馬爾那種被無影腳尻到的也算,但「性別議題」也是被放在暴力領域來探討的。這不是說在球場上男生海扁女生一頓那樣的性別暴力(當然也是有,只是非常罕見),而是指運動員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傷害。
想像一場女籃球比賽,十個女生在場上激戰,但有一位胸部明顯大了點,貼身球衣又更加突顯她的身材。場邊所有攝影者都釘著她的胸部拍,就算她沒持球也拍,下場休息也拍。她因此感到相當不爽。請問這是不是「運動」中的「暴力」呢?當然算。我們一般稱這種暴力為性騷擾。
莎賓娜所受到的暴力相對柔和與友善,但這種「力」仍然存在,而且已經干擾到其他隊友、教練,甚至對手,形成一種處境上的不公平(包括對己隊有利或不利的層面),而且運動本身缺乏機制來矯正這種不公平。
我們(指學界)通常認為這種「力」破壞了運動賽事的自身道德運作機制,應該被排除,或是被適度的控制,以免影響到運動本身價值的展現。
但問題在於當代運動在經歷上世紀末的「去業餘化」後,都有商業介入的狀況,也因此都需要媒體曝光來宣傳。說句難聽的,沒有莎賓娜,台灣誰管你哈薩克隊吃大便?冷門運動受到的歧視就是這麼真實。
職業運動更需要宣傳。運動因此無可避免需要和媒體效果達成某種妥協。都是猛男的運動,也要弄些辣妹(看看才剛出開球爭議的台灣職棒),如果是純女性的運動呢,就更需要正妹辣妹的加持,因為在其「運動本質」美學層級上往往不若男性。但如果太強調正妹辣妹,而完全失落運動本質,那也不像話。
現在這個時點,運動界正好卡在這種不上不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尷尬狀況中。沒有任何價值權威(協會、聯盟、工會、經紀公司、媒體或學界)有自信能在「賣藝」與「賣色」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就算真的著手去劃,也無法獲得其他權威的廣泛認同。我們只能承認現狀是價值多元的,在還沒有超過當事人的忍耐極限前,大家都在忍,大家都該忍。看在錢的份上。
所以大小威廉斯要忍,莎拉波娃也在忍,如果有人踏出界,反應很差,那就趕快抽腿回來。但說不定下次又有人踏出同樣的界,又不會有那麼負面的反應。這個標準是不斷在浮動、演化、生成中。沒人有把握它會變成什麼樣的怪獸。多數學者認為,運動將被迫與其所處在地社群的美學與倫理標整合在一起。
因此,隨著這種多元價值觀融入,「運動本質」也產生了轉變,會因時空而有所不同。原有運動中所蘊藏的美學標準(如何揮棒才「漂亮」、「完美」的切入動作)也受到多元價值的影響,開始強調身材(包括男性運動員)、場外穿搭(威斯布魯克?)、公開言行等等。
運動也開始與其他社會活動進行價值觀方面的交流,許多其他領域也開始截取運動的部份價值觀點,比如說要求政治人物運動跑步游泳之類的,甚至擁有運動員般的體態。
回到莎賓娜的議題。她確實受到了某種「暴力」的威脅,儘管那看起來不太像暴力。這種力讓她享有某些優勢,甚至是比賽上的優勢,但也的確帶來某種負面的壓力。
要從運動場域中完全排除這種「力」,不但不太可能,也不太合理,一旦這種力啟動,原有的平衡就被打破,已經不可能還原回原初狀態。我認為積極的思考方向是,當這種力開始變得負面、不妥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且建全的機制來扼止這種「力」往負面的擴張。這不只是要求媒體,而是一種更廣泛的認知。
這就需要運動倫理教育,或至少對運動抱持某種基本的認知。當出現正妹運動員時,我們當然可以觀看,可以讚賞,但觀看者也應該同步知道這個正妹也有運動員的身份,有某種運動員的價值承擔。你在欣賞她各種方面的美時,你也應該認清她正在實踐某種角色意義,並尊重這種角色價值。畢竟她是先擁有這種角色,然後才站到你面前。
所以,不論是正妹空服員、正妹教授、正妹司機還是任何一種正妹XX,你在看正妹之餘,你也該注意到她的社會角色,並對這種社會角色的本有價值抱持尊重,不然就會成為道德上失敗的觀看。除非她自己選擇放棄這種角色,成為純然的正妹,否則沒人有資格將她剝離角色來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