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碩士時研究過馬克思主義,雖然之後沒有專注於這個主題,不過在短暫的幾年時間裡,正事(馬克思的研究)搞得一團爛,倒是觀察到許多台灣馬克思主義愛好者的人事時地物。雖然許久未接觸相關資訊,但最近突然想起那段時光,覺得還是應該來記錄一下這些回憶中的「馬克思阿宅」(就像動漫阿宅一樣,沉迷於某種趣味的阿宅),以免就這樣消失在腦海。
要先強調的是:1. 這是回憶了,與現在的狀況可能有所不符。2. 在國內主授馬克思主義的老師(其實不多),人通常不錯,有趣者眾,無聊者少,也都頗有學養,重點是他們都沒有下面我所提到的這一串特性:他們不是馬克思阿宅。馬克思阿宅通常是業餘研究者、大學生或碩士生,博士生並不多,其特性可粗列如下:
一、反主流怪咖
在資本主義國度裡去學馬克思主義,多少有點怪咖傾向,想要透過反對資本主義來表現自己異常。台灣就是個美式拜金(過去是國民黨反共威權)的國度,在這裡,「馬克思」會是最佳的反叛同義詞,搞馬克思就等於勾選「以上皆反」選項,是成為鬧事屁孩的最佳解決方案,一次反對所有社會主流。要搞怪,當然要來馬個一節。
在馬宅的價值觀中,講馬克思就是屌,不盲從主流大眾,也超文青,有種精英感。這也不只是自己讀讀馬克思的書就好,還要搞讀書會,主題還不能選其他文青會選的資本論、霧月十八,硬要選那些冷僻到連馬克思專業研究者都不太會看的書信集。然後整場讀書會其實都在看參加的妹。
雖然想要建立某種與凡俗的差異性,但馬宅的穿著、言談,和其他種類的阿宅差不多,只是配件可能從初音換成一些馬克思潮物:從洗到領口鬆掉的切格瓦拉T恤,到為人民服務書包,小紅書等等,隨身攜帶馬克思選集的人倒是不多,因為實在太大、太重了。有些馬宅甚至會弄些牙買加風的東西,卻不知道這種風格和馬克思的關聯性,比馬克思和馬克杯的關聯還薄弱。
二、熱愛考據
馬宅常指責他人引用原典錯誤,但自己也只能背出一小段原典(或經文),因為在這個大google時代,用背的實在有點蠢。馬宅在聚會時的活動,雖然美其名為讀書會,通常也只是類似於某種桌遊的阿宅考據大賽:比賽誰背的經文多、誰的應用準確,還有批判主流大教授的引用與理解錯誤。
這種活動通常可以持續一個晚上,直到他們喝酒喝到昏頭,或是咖啡喝到爆血管為止。多數的馬宅經過這種討論會後,並不會有明顯的知識增長,因為他們討論的內容通常沒什麼知識價值,而且多數時間還是在聊八卦,不然就是一些沒當場記下來第二天就會忘記的無聊文本。
不參與這種聚會的馬宅,可能會被視作實力不足,有右傾傾向。多數的馬宅會想辦法帶妹參加這種聚會,以突顯其實踐能力,但來參加的妹通常對這種討論沒有興趣,不會再來第二次。如果有女性持續參加並成為馬宅,沒多久之後也會被看成男性。
三、反洪鐮德的一切著作
洪鐮德是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專業大教授,著作等身。他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可當入門書,多半是概論與集成作品。當然,裡面是存在一些理解上的「爭議」,其他學者可能有不同見解。
但馬宅可不認為那是種「爭議」,那就是「爛」。馬宅認為洪鐮德的書不能看,看了你眼睛會瞎掉,他講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是一個叫馬思克的大鬍子洋人,但絕對不是馬克思。要理解馬克思就一定只能直攻原典,看了原典你就知道洪鐮德有多廢。
我認為,馬宅之所以這麼痛恨洪鐮德,可能有三個原因:1. 他出超多馬克思主義的書,所以是主流、是紅人,我們就一定要反對他,因為我們反對一切主流。2. 也有可能是小團體馬宅的精神領袖一直無法出書而產生的嫉妒。3. 洪鐮德門下生產出大量馬克思研究者,而這些人多半不是馬宅,只是一般的研究者,所以必須消滅這些人。就像某些老AKB宅認為在網路看看AKB48而不花錢去參加握手會的人必須死一樣。
我不認為多數的馬宅有批判洪鐮德著作的能力。許多馬宅最高學歷只是碩士生,在學術能力上,離真刀真槍還有一段距離。
四、原典控
前面提到馬宅強力主張必讀馬克思原典,而且最好不要讀譯本,一定要讀德文才原汁原味,讀德文就算了,連德國人都沒我讀的正確,才叫王道。這種「原典控」基本上只能說是一種「控」,因為國內擁有閱讀馬克思德文原典能力的人並不多,會德文的人也鮮少是馬宅,所以這只是一種「傾向」而非「實質」。
大多數馬宅讀的是號稱最接近德文本的中共馬列恩斯中譯本,這間出版的各種原典就成為馬宅的聖經(單本厚度也蠻接近聖經的),只要抱著一本,不但知識提升了,身體變好了,連靈能力都補滿了,出去聚會和人嘴炮,上網和人筆戰,都進入吃無敵香菇閃閃發光的狀態。
但很多馬宅閱讀原典都是片段閱讀,沒前沒後,缺乏整體角度的把握,很難講出具體的一套系統架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少看概論書(嗯,洪鐮德寫了一堆這種書),所以通常不太清楚這一段原文的背景脈絡和馬克思前後期思想的關聯。
馬宅團體通常有一個精神領袖(教主、牧師)會協助他們建立系統理論的相關認知,這個教主很可能是看得懂德文的。不過這些教主的表達能力也通常有些問題,可能是德文看太多的關係,因此中文不太好,對馬宅的實質幫助不太大。
五、讀了沒有實踐一定是假讀
馬克思講實踐,所以「讀懂了」就一定要出去搞實踐,要去參加社運團體。讀了馬克思卻不同情勞工,不參與勞運,那麼就「等於沒讀」或「沒讀懂」。顯然他們忽略了邏輯上還有「讀懂了之後並不完全認同」這種可能性。馬宅把馬克思當上帝,把他的全集的當聖經,和部份基督徒一樣,以為人家看了聖經就必然會信,卻沒想到還有噗喫一笑這個選項。
不過馬宅也讓台灣的工運或社運界能多少獲得一些熱情的人頭,這是個值得肯定的正面貢獻。唯一的問題是,當他們發現具體實踐與其想像有落差時,跑得比誰都快。因為他們熱愛的是馬克思,不是受壓迫的人們。
六、年紀大了就消失
許多馬宅會在某一年月日時突然消失。這可能是因為長了智慧,覺得不能這樣搞下去,一無所成;也可能是從馬宅轉成專業的研究者,覺得以前是胡鬧,不是真讀書。有人說過,年輕時大家都會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年老時會都變成資本主義者、右派、保守派。這樣講是有點極端啦,不過很多人的確是這樣子沒錯。
當然,也有可能是突然沒興趣,發現自己不想當馬宅了:跑去當AKB宅也說不定。他們會快速淡出這個圈子,以比死亡還堅決的方式閃人,好像這個小圈圈中從來就沒這個人。許多馬宅在從碩士跨到博士的階段時出現這種現象,所以博士生馬宅很少,博士馬宅更是少之又少。
是有一些馬宅會留下來,一樣搞小圈圈,搞讀書會。雖然他們總是被其他人(右派反革命壞份子)批判死不悔改,但他們仍慢慢的、慢慢的翻著一本本馬克思主義書籍,靜靜的寫文章。像是某種宗教的精神導師,仍在大學中尋找下一個信徒,組自己的小教團。
在放滿馬克思主義藏書的地方,有時找得到一兩位這樣的人。若在書架間的縫隙看見他們,我會點頭致意,而他們通常會以一抹神秘的微笑回應。這的確是種只有阿宅才懂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