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我對人生哲學課程的看法(一)
從94學年度到現在,我在輔大開過二十門以上的人生哲學課程。以每學年四學分計,總學分數可能已經逼近一百學分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當然也教了很多),也得到很多(包括薪水)。
做為與這個課程相關的一份子,我一直有參與課程委員會所召開的相關教學研究會議,其中包括了長期且反覆的教學大綱編寫。在會議過程中我也不斷分享我的教學經驗,不過仍覺得有一些未盡之處,以下就是對於這些未盡之處的補充,主要是針對這個課程的教學者或主事者。因為是隨筆,較沒有系統性,第二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來。
首先,我想強調的是,這個必修課程在幾十年前,奠定之初,就是個福傳課程。雖然名稱沒有宗教成份,但是這個課程受到使命室規劃指導,並以神父修女為教學主力的特性,都指明了這一點。就算到現在出現我們這種非神職的教學者,我們的學研專長或信仰也與基督宗教信仰有一定關係。
因此在從事教學評估的同時,我覺得納入兩點指標是很重要的,第一,是「對於天主教、或輔仁大學之天主教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其次,學生在上過課程之後,「對天主教的態度能更為正面」。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在學校建構這課程的原始用意上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我知道有人會批評這是洗腦,但這明顯是沒有什麼教學實務經驗的說法。提升瞭解與改善印象,其實不能透過洗腦的灌輸式教學,而是要透過批判性的方式,或是身教式的方式。「光是介紹聖誕節的由來」鐵定會讓學生對天主教大生厭惡,也無法提升其對天主教的理解。為什麼?
因為現在學生要的是說服。要讓他們自己說服自己,而不是你去說服他。你丟出初級的天主教知識根本沒意義,你必須帶有批判:甚至從天主教的黑暗面開始。這樣你才能一步步的把他們對天主教的知識建立起來,甚至比你設定要來得更廣。在多數的課程中,我會教到有點困難的神學,比如說神義論。
如果你是個真正的天主教徒,你就應該有信心,這種批判辯證過程最後能夠贏得同學對天主教的信任,而不只是辱罵天主教。逃避這個議題是絕對不可行的,學生永遠會用批判的眼光看著你,如果你不回應的話。
神職人員的身教也可達成一定效果,我聽過許多學生稱讚神職人員在校園生活中的諸種德行,這也是一種說服的方式。相對來講,教師授課行為上的錯誤表現也會成為一種負面影響,因此教師的授課舉措應該更加的注意,特別是在教學投入度上。我聽聞的批判聲音,多數是關於教師給分原則不明,說話不算話,動輒發怒、沮喪。當神職人員形象與天主教形象重疊時(代表天主教),就更應注意。身為非神職人員,講這種話似乎有點風涼,不過嚴酷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可能也是許多神職人員感到壓力吃重而不願續任的原因。
話說回來,到了課程終了,我認為還是必須建構出一套評鑑的機制,不論是量化或質性均可,全面性的對所有人哲課程在這兩方面的授課成效進行評估,以決定教師是否適任於開授。如果一位教師無法提升學生對基督宗教的理解,也無法提升學生對於天主教的正面感受,那我認為他的教學有一半是失敗的。不是說把天主教知識扔過去,就算完成任務,請一定要注意這點。
另外一半的失敗會來自於我接下來要討論的人生哲學教學內容。現在我們已經有完整的大綱,雖然很多教師抱怨這套大綱太過生硬,但這套大綱是在我們哲學系出身的老師「強勢主導」之下所擬出的,在概念系統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無問題」。
許多非哲學系出身的老師會對應該如何教、教什麼感到困擾,特別是人生哲學課本如此之多,如何節選重點,解決自己不善長的理論部份,是一大問題。我想,哲學系老師也非所有哲學學門都善長,這些只有數小時的精要課程,只要略花心思找資料,在內容要應付過關,並不困難,其他的部份,則可以用教師生命經驗來補足。
我想我應該是授課教師中最年輕的幾位之一,我的人生經驗都可以上滿兩個學期,我想這對於多數開授此課程的長輩來說,應該更容易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人生經驗。但重點在於一定要先設定好講授的內容,千萬不要臨時想。我的授課內容規劃可以細到以分或十秒為單位,每個故事如何搭配內容,都是經過仔細的規劃。這需要投入時間安排,需要練習,但這是會有成果的。
許多老師羨慕我可以侃侃而談,不論是授課或開會,但那也是因為事前準備與練習。我連開會發言都會先準備與練習。我私底下不喜歡開口講話,甚至完全不說話。不先練習,不予演練,就不會有更好的表現。我初次開授人哲時的授課方式與現在全然不同,就是不斷的練習、實授與修正,才有今天獨特且廣受歡迎的模式。有許多同事說我授課的方式無法模仿,那是因為這種方式是一種積累,不是學了就會,會了就能用。我期盼所有老師都能發展出適合他自身的教學方式。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行事卑劣,手段兇殘,但業主付錢爽快時,則會非常乖巧。
因為不會看,所以關閉留言,有意見請至「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粉絲頁或寫信至lidanc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