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各安其份,天下太平




身為大學教師,總是常聽到一些(不知道我的專業是啥只知道我在大學教書的)旁人說:「這種事還是要交給你這種大學教授來解決啦!」

其實這段話有兩個嚴重的錯誤:

一、我只是助理教授等級,雖然可以統稱大學教授,但有些「大教授」對於我們這種等級太低的學術圈賤民被稱「教授」會非常感冒,為了我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請一定要修正您的用詞。

二、事情千萬不能交給教授來辦,一交給教授,絕對完蛋。

我們就看看這次成大南榕廣場的命名事件就好。你可以看到一堆教授事不會辦,話不會講,提案一下有提沒提併提亂提,完全不知道在搞什麼鳥,最後弄個「不予命名」的結局。等於鬧了半天啥都沒有做出來,只潑了自己全身大便。

最後一戰還留一堆話柄給人抓:「鄭南榕很像伊斯蘭的炸彈客」「也可以叫黃煌煇廣場啦!」這種自以為講出名言嘉句,實為榕樹下阿伯級的見解,雖然大學中人已經聽習慣了,但一次曝光在大家面前,還是造成了全國噴飯的效果。

難怪一堆大學教授不敢給人錄影。

相對來說,另一端的學生會態度、手段都很明確,你知道他們在幹嘛,雖然話講得又臭又長,沒人看得完,但至少知道他們主張就是要定名為南榕廣場。

所以說咧?

大學教授連一個學校,一個院,一個系都治不好了,你還要他治國喔?許多事實都在在證明這點,只是百姓們沒注意到。

偏偏台灣人就是一直期待大學教授治國,講求官員的學歷和研究經驗造成我們現在的中央大員,除了總統的錦衣衛系統和地方派系世家出身者之外,全是大學教授。世界各國內閣擁有大學教授證書的比例,應該沒有比台灣還高的。然後呢?

治理得很好嗎?

其實大學教授離開自己的學門,甚至離開自己的研究主題,就只是一位普通的榕樹下泡茶阿伯。不是說那些真的榕樹下阿伯就絕對不行出來當官什麼的,而是阿伯們能講出多擺爛的意見,大學教授們也有可能講出一樣擺爛的意見。

可怕之處在於,阿伯只是嘴砲,頂多口水噴到對面的另一個阿伯,而大學教授會出來當官,擁有實權,他亂講亂做,小則當個爺們,大則舉國「燒毀~」。

補充一點,我們偉大的領袖馬總統也是大學教授。

別再期待大學教授幹嘛了,他們研究做好書教好那就夠了,就像榕樹下阿伯認真聊天就好了,大家各安其份,天下太平。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圓仔的陰謀




網路上有個陳年議題,就是台灣的新聞界不夠有國際觀,都在報小貓小狗的新聞。這個議題最近因為黃色小鴨(大隻的),圓仔(大貓熊)以及吳憶樺(長大了),又再次被炒起。不過至少有長進了,新聞主題從「小」貓「小」狗變成「大、大、大」。

對於台灣新聞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有「陰謀論」與「低能論」這兩種解釋。我們來看看這兩造的論述:

陰謀論:有一個邪惡集團X,他們想要遮掩住某件壞事,所以用這些小貓小狗新聞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低能論:媒體從記者、編輯到主筆、總經理都是白痴,他們的能力只夠處理這種新聞。

這兩種說法太常見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路上流傳,寫成不同形式的網評文章在FB上轉錄。我被問了太多次,甚至我太太也問我這種新聞是怎麼回事,因此我乾脆就來個一篇談談我對這兩種論述的批判,以及我認為媒體之所以報小貓小狗的原因。

先看陰謀論。所有狀況都可能有陰謀論的論述,路燈不亮也可能是「國民黨打算殺人」,但通常只是沒人報修或修的人懶得來,或是公所根本沒交電費。

我不認為新聞報小貓小狗是因為「政經複合統治集團」(在台灣通常指國民黨及其侍從體系)下了密令要求這樣做的,因為如果有這樣的命令,一路轉發下來,會傳遞到非常大的人力組織裡。只要知道的人越多,根據經濟學原理,一定會洩密的,因為他分到的好處會很少,出來爆料的利益會很大。

但我沒看到有新聞界的人出來說真有這種具體的愚民指令,提出陰謀論的通常只是一般的民眾或社會觀察者。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覺得,是因為在過去威權時代確實有這種黨指揮報紙的狀況,但當年大家也都清楚知道有黨在指揮報,因為就算是威權時代,也一直有人出來爆料,甚至明講,所以大家才會知道。

如果你覺得現在國民黨很無能,馬英九很廢,他連國家都控制得一團亂了,那一個「不洩密的神秘集團控制說」就更沒道理。這個集團也不太可能是共產黨主導,因為你在台灣都可以聽到他們控制不住漏過來的一些民間消息。­

有人會堅持馬英九治國很爛,但情治、新聞機關卻掌握得很好。這種說法需要更多積極的證據,但目前我看不到這方面的證據。情治方面,你只要務實的想想,現在馬英九如果要施行戒嚴,會有多困難。因為國軍和警察都太廢了。國軍和警察有多廢,我想大家都有一些親身體驗,甚至你自己就當過。至於新聞方面,他們連馬英九粉絲團什麼治國週記都搞得像大便一樣,是能多有力掌控媒體。

第二種是說法是媒體低能論。記者和編輯都笨笨的,不然就是媒體高層笨笨的,所以都只會報這些新聞。這種說法不能說全錯,因為的確有不少新聞從業人員笨笨的,但他們之中也有許多聰明人,這些聰明人有很強的修正力,足以導正同業中那些笨蛋所造成的問題。所以每天的報紙都還是印得出來,新聞都還是播得出來。

事實上,我覺得正是因為他們「太聰明」之故,而造成這種小貓小狗現象。這些媒體從業人員或媒體高層的聰明是用在追求集團利潤之上,也就是倫理學說的「外在善」,而把人間真善美價值的「內在善」放在第二層次。賺錢第一,其他再說。

簡單來講,就是收視率閱報率主導一切,小貓小狗有人看,人間真善美的新聞沒人看。許多人會質疑我:小鴨新聞煩死了,誰要看啊!誰要看那坨毛絨絨的「支那賤畜」(圓仔)呀!那個巴西人更無聊了關我屁事。為什麼媒體不去追大埔後續?為什麼不去報洪仲丘後續?為什麼不報……?那些社會議題我都想看呀!

那是你不想看,有些人想看啊。
黃鴨沒人看嗎?現在久了比較沒人看,但它一爆炸,有沒有人看?大家搶著轉咧。那就是有新聞性。
圓仔沒人看嗎?冷的要死一堆爸媽帶小屁孩在那排什麼?那就是有新聞性。
巴西人呢?都有人纏抱他喇機了會沒人看嗎?不要小看台灣的ㄈㄈ尺(這是什麼自己去google)。那就是有新聞性。

大埔也是有新聞性,你看人一過世、判決一出來大報都會登,但之後的東西就沒新聞性了。洪仲丘的案子也是一樣,要有事件發生才會有爆點。

為什麼不追著爆?為什麼不去發掘真正有意義的新聞?

因為沒人看呀!因為「他媽的沒人看呀!」

弄個孟加拉大選新聞誰要看?這種外電譯得要死又容易譯錯被專家吐,結果出來也沒人要看,弄這幹嘛?良心事業?

前幾天有個記者訪問我,問了半小時,結果出來我講的段落只有三四行,因為是和其他一堆人的訪問共同組成一篇特稿,代表他整篇特稿至少鬧了十幾個小時才生出來。弄得半死,這種專業的東西有人看嗎?良心事業?

如果是非營利的新聞公社就算了,營利的媒體公司是有多大的良心空間?一小時的新聞排十分鐘?二十分鐘?結果那二十分鐘的收視率是0.05%,要怎麼辦?怎麼和業務部門交代?吳憶樺伸舌頭有0.3%,圓仔睡覺0.5%,小鴨一爆炸1%。幹編輯沒游泳過去把小鴨刺破就已經是良心事業了好不好。

這也不見得是台灣人整體素質低落所造成的問題,因為會看吳憶樺、圓仔、小鴨新聞的人真的沒那麼多,但這些人就是比想看國際新聞,想看社會議題新聞的人多了那麼一點,多到足以養活媒體。以要死不活的程度養活。

那新聞倫理呢?媒體的社會責任呢?播爛新聞怎麼可能會沒有道德問題在其中呢?

是誰的爛當有人就是想看圓仔的時候,你硬給他看孟加拉大選,請問這是正義嗎?她只是個鄉下耕田的阿婆,中午回家休息一下,想看個貓熊療癒一下身心不行嗎? 你可以上網辱罵記者給你看爛新聞,而她看不到貓熊,又能去罵誰?找誰申訴?

什麼叫社會責任?為誰負責?誰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當我們的開放社會不存在「正確價值判定委員會」能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對與錯時,我們實在很難怪罪媒體經營者往金錢利益靠攏,因為金錢好判斷多了。這是悲劇的開始,也會持續到終曲。

你問我要怎麼解決,其實我也不知道,這要請新聞學傳播學專長的老師去想辦法,不是我這種搞倫理分析的人能夠解決的。我能說的是,一個悲劇性的狀況,不見得是有誰犯了錯,也不見得是歷史共業,或許只是此刻正好走到了劇情的高峰。不要轉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國軍教會我們的生存之道





很多男生當兵是浪費生命。沒錯,的確是浪費生命,但智者還是可以從軍旅生涯(國軍而非替代役)中粹取一些台灣職場的生存之道。以下我就來簡單分析:

1. 養成渾然天成的馬屁力

軍隊會訓練男人學會一種階級尊卑的溝通模式,包括反射動作的敬禮與退卻(將舉手禮轉變成鞠躬禮一點都不難),還有口語用詞上的修正(出口就是「報告」,有些單位還不能使用你我他),都讓人顯得畢恭畢敬,活像個龜孫子。外面的大老闆最喜歡這一套啦!

許多上班族與上級溝通時沒禮沒貌,一出口就爆炸,像是「經理!經理!那個YY壞掉了,怎麼辦?」而做為退伍軍人的你,出口就是「XXOOZZ請示入!跟經理報告一下~YY東西狀況怪怪的,上面還不知道,可不可以先請您裁示.....」這種建的馬屁詞庫是多麼難得!Win8裡面也沒有附,外面買都買不到!

上級講話,你會自然跳到一旁立正站好,雙手貼齊褲縫。老闆罵人,其他同事一臉不爽,只差沒有口「加倍奉還...」時,而你卻一臉愧疚罪過,裝死裝笨,活像真的智障。看到大咖走過,你會知道自己沒有資格用眼睛看他,先行面壁退避,充份讓上級享受到摩西過紅海兩邊開的尊榮體驗。和身旁那些傻傻不動或差點撞到老闆的人相比,你的言談行動都再再證明了老闆土豪人生的價,他怎麼能不愛上你!!

這種卑賤可鄙的舉動,是沒當過兵的妹仔和胖仔辦不到的,因為他們還有羞恥心,而你已經在服役期間把羞恥心丟掉了。你,就是台灣上班族菁英中的菁英!

2. 對於不公平有表面張力

職場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錢少給,假不多,罰錯人,職位爛。

哇靠,這四種狀況,你在部隊碰到的比外面賽三千倍好不好!!那些妹仔和胖仔知道么八和洞八的差別嗎?他們知道10之間的距離比「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還要遙遠嗎?他們病假被改事假在那靠杯,是有會想要拿槍開主管嗎?不會嘛!但么八改洞八,連長是有可能腦袋開花的。

罰錯人?有沒有看過一人刺槍刺錯方向,百人一起伏地挺身三十下的。
職位爛?知道油水分離槽是什麼東西嗎?鐵槍擦成繡花針有沒有看過?
啊他們就是不懂嘛!民人喔,過太爽。

所以部隊已經給了你珍貴的暴政體驗,讓你能輕鬆消化大社會的不公平,就像撐在杯口的表面張力一般,總是優雅而平淡。

3. 對於超時工作有調整力

台灣世界有名的就是無薪加班,加到天荒地老日月無光,卻沒有錢。軍隊也是這樣,所以才有時薪八塊半的美名。但重要的是,你在軍隊就已經先學會面對超時工作的調整力。

什麼調整力?掃地掃一個小時,明明大家都有在動、在揮掃帚,也聽到刷刷聲,~地上的樹葉就是沒有變化哦!整個旅部營部連部過了水電燈火管制時間還是燈火通明,大家都在電腦前一言不發努力敲著鍵盤,~就是一張A4的東西都沒有做出來哦!

這就是調整力,是人類為了面對可怕環境所演化出來的珍貴能力,軍隊讓你早一步開發出這種基因潛能,實在是好棒棒。

4. 對於惡劣食物有消化力

許多上班族妹仔抱怨辦公大樓後面巷子的那些小爛飲食店又貴又難吃。拜~~~託~~~,試試軍隊的伙食好不好。一天三餐成本幾十塊,那個基本上和噴(餿水)沒有定義差別的東西,軍人還不是天天照塞進嘴裡。

垃圾食物不健康?知道演習到一半超想在麥當勞前面架槍進去點餐的感受嗎?你知道什麼叫一卡的熱量都是恩賜嗎?

叫外送老是來得慢,去好店人又多?拜~~~託~~~,軍隊那個一百多人搶幾盆噴才叫人多好不好,而且有時演習餐車還晚一個半小時才送到,收噴的阿婆都到了送餐(噴)的還沒到。五分鐘用餐完畢看過沒有?沒時間吃飯咧,過太爽。

有毒食物?拜~~~託~~~軍人專吃有毒食物的好不好,小蜜蜂(移動攤販)的東西一堆沒聽過的小牌甚至還沒牌的,大家還不是又吃又吸,也沒死掉呀!

講到吃哦!誰懂得過軍人!你知道冬天時在野外樹下一邊發抖一邊鳳姊肉粽的感覺嗎?拜~~~託~~~


其他可以在軍隊中養成的能力太多了:一套服裝穿全年的免洗力,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就可以移動的減碳力,只要半坪空間就可以生活的居住力,虐待後輩下屬就可以爽整天的樂力,看一個節目一本雜誌就可以擁有一切知識的學習力等等,因為太多,恕我無法詳述,只能讓大家自行體會。喔,只有退伍軍人才能默默體會。

真的,當兵不見得能讓你變成一個真男人,但好好當,真的可以讓你變成一個適合台灣職場生活的小賤人。當兵的經驗真的太寶貴了。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做為通識老師,我對將來大學生的建議。





有一些高中生會看我的blog,也會來信與我討論一些時事問題。他們通常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感,但也與一般高中生同樣擔心自己進大學之後是否會適應不良,經常思考該怎麼面對大學時期,才不會由你廢四年。

他們會向我請教一些具體的求學問題,比如說修課方向,但因為多數人還無法確定將來的主修科系,而且許多校系的狀況我也不太清楚,因此這些討論總是不了了之。

雖然如此,我還是認為可以整體性的談一些「什麼」來回應這些同學。我主要在通識中心授課,從通識的角度看出去,或許能給出一些不同特定科系的建議。以下就是我從人、事、時、地、物等五個角度,給現在與將來的大學成員們,針對大學生活具體目標的五個主要建議。

一、人:多認識一些人

進了大學,你要想辦法多認識人。「上課」可以認識同班同學和教授,參加「社團」可以認識外系生,甚至是贊助協力廠商,談「戀愛」也可以認識不同的人際網絡。什麼大學三學分(課業、社團、愛情),重點其實都是「人」,因為多數的課本知識出社會後都沒啥用處,社團活動經歷比起社會專案實務也嫩得太多,談戀愛在這個階段通常只是「新手村」,不見得會有什麼結果,你能夠帶得走的,是在這些活動中所建立的廣泛人際關係。

你就普遍接觸,多方認識,久了你會知道誰和你調性比較合。也許你繞了一大圈又回到高中的同學社群,也有可能大學畢業後就遠渡重洋建立全新的人際網,但不論是「提升交流經驗」或「增加接觸面」,大學都是最重要的時期,你要「學」著多認識一些人。

反正你的「面子」在這時還不值錢,別怕丟臉,主動多開口,多和人接觸吧。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這些人會「成為什麼」,誰會影響你的一生,甚至成為你的貴人。現在看來很罩的同學,可能一畢業就歸於平淡,消失在人海中,而看來很廢的阿宅,在十幾年後說不定會突然成為具社會影響力的人物。

我大學時期最大的遺憾,是因為翹課太多,所以和同班同學都不熟,現在已完全沒有聯絡。但也因為翹課時間都投入在社團,是以產生了另一種正面影響:直到今日,影響我最大的朋友都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兄弟會」。當年的我們,只是每週末在大學旁小爛店裡飲酒作樂的一桌小屁孩,但現在的「我們」,早已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個不友善的社會「大爛店」裡暗中串連,彼此互相砥礪提攜,繼續過著悠哉享樂的日子。等你到了三四十歲,你會知道這有多難得。

二、事:學好一種外文

許多人主張大學生最重要的事是「打工」(或實習),但我覺得「學好國語以外的語文」這件事才是大學生應該優先思考的活動安排。在大學中學習語文的價格相對較低,如果有相關機會,最好不要放棄。

講到外文,多數人會的都是英文。英文真的很重要,但我知道99%的人學不起來,因為我也是。你要讀到像第一流台大學生那麼好,讀到比中文還好,讀到能電爆美國人的程度,是有機會,但真的很難。或許你就是那1%,那請你好好精進,這是能「只靠一招就吃到老」的超棒基本能力。但如果你是其他那99%,你該想點辦法。因為你越努力學,產生的經濟價值只會遞減:花了很多精力把多益從700拉到900,可是並無法帶給你多大的收入與工作機會提升。因為會英文的人太多了。

程度好一點的同學,在具備差不多堪用的英文能力後,可以去學一些主要的第二外文,日德法西文這些。如果你能在這些語文中都考到封頂(如日文一級)的程度,那也可以產生經濟價值。有許多英文好的人不屑讀這些第二外文,加上會這些語言的人數遠比英文少得多,因此這會是你在工作市場上和英文高手一較高下的重要資本。

實力又再次之的同學呢?我建議你去學台灣較罕見,但是有經濟價值的語言。比如說越、泰、馬文,或是一些歐系小國家的語言,穆斯林的語言也是種機會。這些語言在台灣的教育資源較少,但如果能學到一定程度,在某些行業別上會非常有用,特別是越泰馬文。這些語言不用學到非常精通就能產生經濟價值,主要原因是那「1%」和第二等級的同學基本上不屑學這些語言,你的競爭壓力沒那麼大。

如果實在學不會外國語,那本土方言,也就是母語,請你好好練,練到比國語還好。這多少也會有點用處,在某些行業別還超級有用,但請別輕忽,認為「這就是我從小講到大的啊」就不思精進。實際上母語講得比國語好的同學相當罕見,你可以隨便拿一本書,看你能不能用自己擅長的母語從頭到尾順暢的唸一次。

語言是種人際工具,用得越純熟,你就越能打入特定的人際圈,帶來新的機會。

三、時:練習行程規劃

高中以前的時間,主要是別人幫你安排好,包括上課、補習,還有在家要幹嘛。大學之後,你要學習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你會先從排課學起(的確,大一是比較沒有太大的選課空間啦,但也比高中多了不少彈性),再來是系上與社團類活動時間的安排,與其他朋友的交流時間安排,玩樂的時間安排,睡眠的時間安排。

你必須從頭摸索。父母告訴你的「大學時間安排」鐵定不能用,因為那只代表他們的理想,不是「事實」。同學的爆肝週期也不見得適合你,人人體質不同,做事的效率也不同。有些天才平常不讀書,考前一週猛衝就可以讓自己高飛過關,你考前一週猛衝,通常只會撞牆而亡。你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慢慢摸出自己的適切作法。

我建議你開始製作行程表,把一天醒來後到睡前的事項作妥善的規劃。為了讓你還是以大學生活為主,最好是從「每週課表」去慢慢改出自己的每週行程表,這樣比較不容易越活越偏離校園常態。

四、地:掌握身處的空間

多數大學生會離鄉,或至少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空間,有些人則可能透過交換、留學或自助旅行而前往一個全然陌生的地域。

這些空間對你而言是開放的,但你對這些地域其實是無知的,不論是否就在你家旁邊。在過去,你的身體被控制、綁縛,從進入大學開始,你要主動去瞭解自己求學、居住的空間,掌握那有什麼人事時地物,有什麼可供自己利用的資源。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土地認同與空間知識在中學時期就應該建立,但國高中生的身體仍被家庭禁錮,他們對土地的知識被學校與在地社群壟斷,難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認知,所以多數中學生其實是沒什麼空間感的。

從離自己最近的消防器材,到一國的自然地理邊界,你最好都透過親身感受的方式,來建構屬於你自己的空間感。我認為大學生要擁有的不是所謂客觀或知識性的「國際觀」,而是一種從自身內裡往外看出去的「世界觀」,你要透過這種空間體察來確立你和外界的溝通態度。

撥出一點時間,無目標的四處走走,你就會理解我的意思。

五、物:建立個人資產的觀念

過去「家中的」通常都可以是「你的」,「你的」也可以是「家人的」。你在大學時要開始學習什麼是專屬於你個人的財產,如何管理收支,甚至如何理財。

這不是要你出門打工。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還會向家中討錢,在大學生活中打工所賺到的收入,也很少有人超過總支出的一半。但確實很多人在打工,有些人會懷疑要不要跟風。

有許多老師認為打工會影響課業,但我認為那些打工到影響課業的人,就算不去打工,也不會讀書。打工的問題是在於你此時的勞動價值較低,打全天工也賺不到幾毛錢(那些號稱收入百萬的直銷或業務工作,其實多數從業者都是22K,甚至色情行業扣掉成本,大多數人的收入也差不多是22K),所以不如先練習管理自己的現金。

開源不如練習節流,你要建立記帳的習慣,這有許多免錢的電子軟體可以輔助你。你先記下自己每一毛錢的去向,接下來再思考如何改善這種資金安排。沒有所謂「標準版的」消費安排或標準,一切都必須看你的收入和生活狀況來決定,但如果不記錄下來,鐵定是團爛帳,所以先記再說。

有些同學會試著開始進行投資。這也非全然不可,大學是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最便宜的地方,請你先把相關理論都讀熟來,特別是那些教學用的課本。外面的理財書,要嘛就是建構在這些課本知識之上,要嘛就是隨便寫寫,不如看課本,把課本看熟。先把馬步蹲好,出去投資才會有一點概念。

你這時擁有的資金很少,幾乎不可能賺大錢,你若要實際操作,就當是花錢買經驗。不要期待一萬塊可以變成什麼第一桶金,有一萬塊閒錢,不如出門去自助旅行。


以上是我的五點建議。

雖是寫給高中生,但現役大學生也可以參考,已經畢業的人呢,要做修正也永遠不嫌晚。那,都沒做到,會怎樣?

其實也不會怎樣。只是當別人在大學搞了一堆東西,你卻只是白白老了四歲,會有一點空虛寂寞覺得冷而已。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如何拉高教學評量分數?




忘了在哪篇提過我個人教學評量的分數,有老師來信問我如何拉高教學評量成績,加上現在正好是各校教學評量的旺季(雖然有些已經結束了),所以我在此說明一下我個人「維持」評量分數的技巧,這種技巧主要是想法上的轉變。當然這學期已經來不及用得上了。

由於非學術圈的讀者可能看不懂這篇討論的主題,我在此先簡短說明一下「教學評量」為何。由「學生替老師打教學成績」,是當前各大學都有的制度,這些透過網路問卷所進行的量化評估,各校自有其專屬名稱,我在本文統稱為「教學評量」。

多數學校會在期末(或再加上期中)前的幾週時間進行這類評量,方式是由學生上網填寫不具名的量化問卷(通常也可留言)。數據結果通常會在教師送出學生成績後(以免影響到學生給評成績)才可以查詢。有些學校會將結果分數較低的老師列為觀察名單,並輔導改善,有些相對較低者(如在系上後5%)則可能被汰除。在留言中被罵很慘的老師,有時會被直屬主管約談,被要求針對該事項改善,或是撰寫相關報告說明。當然你背景夠硬就不會有事。

很多老師質疑這個制度,但我基本上是支持的,為什麼呢?

因為我通常都很高分。不過我也覺得這個評量有客觀準度啦。

確實,因為評量方法設計上的不同,各校之間的數據是不能直接拿來比較的。以非常滿意(5分)至非常不滿意(1分)的5分制來說,我在有些學校的課動輒4.8以上,但和全校老師比起來,也只是「上」到「中上」的表現,不算特優。但在另一些學校,因為問卷設計的差別,4.7已經可以電爆開百門課以上的大單位。因此其數據只能在特定環境內進行比較,甚至一個學校內不同學院、學系也不適合直接拿來比。有些學校要求3.8分以下就要檢討改進,教微積分的老師就只能一直參加教學研討會(學生很難對這種課感到滿意),確實有點不公平。

因為是依統計學原理設計,也一直在改進,因此在執行技術上可爭議處不大。許多老師質疑的點,主要是某些高分老師只是投學生所好:不點名、給分爽、事少、完全配合學生要求,教學評量分數就會高。

這些指控有時的確是事實。我曾經在某單位一直都是平均第二,不論我怎麼努力都拉不到第一,我一直很納悶,後來才聽說第一的老師「確實對學生非常好」,主管也直白的告訴我「不要和他比。那是不可能超越的。」

就算有這種人在,這個制度還是有用。我認為這制度之所以可取,在於雖然有這種「放爽」型的方法,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反應出教師自我的教學改進程度。自己和自己比,總該有一點說服力吧。你可以不用學那種討好學生的方式來提升分數,你可以想別的辦法來提升。

我出道第一年上課的方式是:坐在講台前,唸完一本書,接著蓋上這本書,結束這個學期。最好這樣教學評量會高啦!!!

接下來我變成「板書男孩」,就是寫滿整個黑板,講講講,講完然後擦掉,再抄抄抄滿黑板,講講講......無限輪迴下去。這樣當然評量分數也不會高。

現在還持續和我保持連繫的畢業學生,99%都是在我教學方法進化到現代版本之後所遇到的,顯然方法有效,不然他們怎麼會想和我保持聯絡。改善教學方法之後,我的教學評量就進入了高分時代,一直到現在。

當然,我現在的教學方式(請見最後的附錄)不是所有學門都可以參考的,這我在歷來的教學示範和講習過程中都說明過。我對教學所投入的時間也不是忙於研究的老師可以類比。那該怎麼辦呢?真的高分大放送來求提升教學評量分數嗎?

確實有不少同事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系統性的回應過。今天我就將我個人的經驗整理成以下幾個心法(也就是心態上的調整)。我相信只要做過心態上的調整,就可以產生技術上的質變,教學評量分數也可以大幅拉升。

一、超過十塊錢的服務

教學評量制度顯然是從商業經營管理所援引過來的顧客滿意度評量方案(由消費者評價對於當次消費是否滿意的方法)。也就是說,這是用「商業」的東西套在「教育」上面。教育不是消費?或許教育不「該」是消費,但在「教學評量」這種量化問卷的範圍內,教育就「是」消費行為。

你當然可以選擇反對這種制度現狀,堅持已有的教學方式,然後等著你的評量爆掉。不想被整爆,又不會討好學生,你就要正面迎擊,在符合你理念的狀況下,用面對消費行為的態度去解決數據問題。

我先談我的態度。

我是領鐘點費的計時制老師,平均下來,每小時我只會從每位學生的口袋中拿走十元的費用。學生大筆學費的其他部份去哪了,不要問我。我就是一小時只從你口袋裡掏走十元。

少歸少,這可是莫大的十元。學生花十元,能不能換到他滿意的服務?雖然他自認付的遠超過十元,不過因為我實收十元,所以「我自認對得起學生」的標準,就是先求自己能提供「至少十元的服務」,再求提供額外服務。看起來簡單,知識無價嘛!十元一下就可以破錶。

沒那麼簡單。有很多學生會聽,他一下就可以取得十元的知識,甚至取得更多。但有些人不聽的,你就必須多花一點注意力在這些人身上:你要確定這些人也換到了值十元的東西,至少十元。你要多花心思去注意這些人,千萬不能想「讓上進者有聽到就好」。你要去盯那些不上進的人,盯到確定他至少拿到了十元的知識和服務。能更多,更好。

真正拉下你教學評量分數的不是那些聽課的熱心支持者,是那些沒在聽的人。你要把他們拉上來,至少心態上誠意要夠。誠意要值十元是很容易的。有時甚至多看他兩眼就可以有效果。

我之前在其他文章提到大學老師遲到嚴重,很多老師表達「遲五分鐘不算遲到」、「無傷大雅」之類的意見。雖然五分鐘的確無傷大雅,但會有傷「誠意」:準時到場的學生通常是「道德指標學生」,也就是同學眼中的客觀道德評價者,讓他們瞧不起你,會在口碑上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你遲到就是得罪了這些人。

有些老師會主張:我會用特定的教學方式,平均的管到教室的每個人,這樣算是符合上述心態嗎?

二、一個都不能漏

問題也沒有這麼簡單。你面對的不是一坨沒有差異和自我的消費者,你面對的是一堆人,其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都對你掏出十元,要求服務。

想像一個賣十元冰棒的攤位,前面擠滿了手持十元的顧客,要讓他們都對這次的採購經驗滿意,那可真不容易。你可以讓某些人滿意,但有些可能買了卻依然不滿意,因為你對他口氣不好、服務不周、給他融化的冰棒。對你而言,那只是五、六十個客人中的幾個,但對他來說,你卻是唯一的老板。

我無法告訴你,「在你的課堂上」要怎麼滿足這些想買冰棒的人(有些態度很好,有些掏出錢來態度卻甚差),但你可以調整心態。平均施教是很簡便,但要拉高教學評量分數,更需要因材施教,客製化服務。

就算是同系同班的學生(建制班),其程度態度都有落差,自由選修課程的學生組成差異更大,你必須注意到課堂上的每一個人的須求是否被滿足(回到「十元理論」)。你可能只會注意到特別皮的,或是特別認真的,但這種是極端值,通常不會是多數。多數大眾是沉默的,但他們卻是消費主力,你不能忘記他們。他們不講話,但仍需要量身訂做的服務。

三、一對一的互動

怎麼抓到所有的學生?你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辦到,你只能運用現在的高科技校務、課務系統去抓到他們,特別是他們的問題。

學生都會想和老師有點互動,但你不要只是在上課過程中問說同學有沒有問題,就算有人問,提問時間只會被極端值的那些人佔走。很多老師想用簡便的方法,讓學生在上課中提問,一次解決,之後就沒事。但這是最差的一種服務態度,要求客戶買完後必須現場檢查,離場後不能退換貨,或是要親至店面退換貨。拜託,現在網購都已經有派快遞取退貨件了,人家都上太空你還在殺豬公。

也不是所有學生都想公開他的問題,至少多數的台灣學生都不想公開。這種「不想公開」的問題,加上前面講的售後服務觀念,都可以透過封閉,一對一的溝通完成。

我是透過上課紙本作業。學生問的問題,我會在次週不指明提問者的狀況下來回應。你可以透過學校的教學系統完成這樣的工作,你就請學生把上課的問題帶到網路上給你,並表明你會認真的回應他們。

只要做過幾次,就會慢慢有口碑出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找你,就算沒找過你的,也會知道你有提供這樣的服務。這確實可以提升教學評量數據,很多學校的問卷中也包括了這一項。

只要你一對一提供學生這樣的服務,他就會對你印象深刻,因為他也會感受到那是專有的服務,有其價值。這些課後的提問與回應可以利用你的空閒時間,不會影響到你的研究和教學,所以在心態上不要懶於踏出這一步。

四、銘謝惠顧

對每次上課,甚至是每節課,上完課後都要對同學保持感謝的心態。感謝有你準時,感謝有你配合,感謝你聽到最後一刻,感謝你的問題,感謝你的指正。就算全班有一大半都是控制不住跳來跳去的潑猴,但只要有一個人準時、配合你,你就應該要心存感謝。他是獨特的、單一的存在者,不是五、六十分之一,需要你完整的尊重與感謝,而不是莫明其妙的連坐法。就算全班都沒有人配合,全是失控的潑猴,你也應該心存感謝:他們讓你活著走出去。

不要說什麼「那本來就是學生應該做的」,你如果要「相對同事來得高分」,那你就要比同事多做一點。我不是要你對學生叩頭答謝,也不用說出口,而是在心態上調整,你就會有自然的笑容與感謝的語氣。學生久了之後進入狀況,也會「互相、互相」。這種教室的氣氛會是愉快的,不是「你欠我、我欠你」的。別忘了,一開始只是十元的消費,最後買賣雙方都嘻嘻哈哈,物超所值,不是很棒嗎。


上面四者是心態上的調整,至於實際的技術調整,我沒辦法給出更具體的建議。我認為有上述的心態,再投入足夠的時間來準備並處理一門課程,課程的教學評量分數應該能拉升。

當然,這篇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不是什麼學術觀點,一些善長教學的朋友們可能有更棒的心法。要反駁我,講經驗即可,不需要拿出自己的數據比來比去,又不是男生在比大小,但可以談一談自己的努力對實質數據增減的影響。



附錄:
我列出我的教學方式(哲學學門)供大家參考,這已經進行數年,期間只有微調。
1.      問題導向式教學,我目標是讓學生現場就掌握教學內容。我由一個主要問題或故事帶出該段主題本旨,經過說明理論後,提出一個進階問題,讓學生立即用作業紙回答。回答之後可能會說明各種答案意義,也可能不予說明讓學生自行體會。每一小時課程會進行一到三次循環不等。
2.      學生可在上課作業中提問,我會在下次上課中不指明提問者的狀況下回答。這些學生的提問同樣會給學生一定加分。學生可現場提問,但我鼓勵用作業紙提問,因為我可以思考完整的答案後再審慎回答。
3.      完全由上課作業的內容給分。內容方面不依標準答案給分,而是依學生的思考推論過程給分,包過演繹與歸納能力。鼓勵學生在作答時交換意見,答案與推論過程可以多人相同。
4.      每堂課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為我講述,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學生作答,此時學生可以討論,我也會回應上週同學提問。
5.      成績方面,將全班同學平均分數用公式調整落在78~79分左右,達不到60分(就是全班平均約75%以下者)者會直接當掉,或再讓他們多寫作業、多考一次試補回不足分數。補分數的時限可能只有一天到一週不等,逾期直接當掉。
6.      數據方面:每學上課作業總量約一萬份。當掉的比率約2.5%~5%不等。排除極端值,五分制的教學評量分數落在約4.70~4.20之間。各課程通常居於系級單位所有教師的前5~40%不等。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大學怪談 其之三 歉意



X去年才爭取到這門課。她畢業後,每年都慢慢的增加一、兩間兼任的學校,每年多那一兩門課,終於,現在才能養活自己。

開學週,她提早十幾分鐘到課,直接進了教室。三、五個學生也早到,散坐在教室。她向他們點頭示意,但學生沒什麼回應。她在中控桌前坐下,開機,準備輸入上課資料。

有個坐在教室前方中央的女學生對X:「老師不好意思,我剛剛上完體育課,所以要整理一下哦!」

「喔好啊,還沒上課,你請便。」X也不知道她要整理什麼。

「老師都這麼早來喔?」那女學生又問。客套的問法。

「喔不一定啦!看我開車的時間,我住的地方來學校有一段很容易塞車,所以我都會提早出來,但是,」X還沒閒扯完,就發現她,那位女學生,已開始了她的「整理」。

她一件件的下「體育服」,堆放在身旁的空桌上。原來是要換衣服。不過也太澈底了,快完了。

X差點忘了回話,「但是,通常是不會塞啦!來這邊通常不會塞......。」越來越小聲。

她還是在那著,直到只僅存的貼身衣物。X沒直接看著她,除了一開始。現在也不敢轉頭看了,所以也不確定那是衣,還是什麼保暖衣。透過眼鏡邊角的光,只能猜想那大概是綠色的衣物。

這是正常的嗎?是因為我是女老師,所以她敢這樣嗎?

可是教室不也有男學生嗎?
就算一開始沒注意到,但這時再怎麼不注意,也很難不發現吧?
因為是冬天呀?
那應該是衣吧?

她突然覺得想笑。男同學應該覺得賺到了啊,或者,只是自己在那糾結,人家只是穿發熱衣,所以男同學也不覺奇怪吧。男同學是什麼表情呢?真想抬頭起來看啊。

她笑了,像是從電腦螢幕上看到什麼好笑的事。那女學生又開口了。

「老師這個課有意思嗎?」

她自然的順著聲音抬起頭。那學生拿出條大毛巾,正細細的擦著全身。確實不是衣,是件貼身的背心。但她正掀起衣角,用毛巾探入,擦拭著軀體。她笑著,等待老師的回答。

「等一下我會對全班明,等一下上課的時候。算有趣啦!」X笑著回答,保持正常表情。

X不想讓她覺得自己沒見過這種場面,也不想讓她覺得這種事會對自己造成困擾。現在的老師,不能讓學生覺得為難呢。

X發現忘了裝水。這時出去,又怕動作不自然。
只好在那低頭裝忙,整理課稿資料。實際上只是電腦游標在螢幕上劃來劃去,亂點。

她終於擦完,拿出瓶水,灑在皮膚上敲敲打打,啪啪作響。接著又換了一堆瓶罐,塗塗抹抹。最後從背包拿出另一批衣物,一件件的穿上。大概在多數同學開始入場時,她戴上粗框眼鏡,也完成了她的「整理」。

X終於敢抬頭看看大家。盡量客觀的掃視教室,但她忍不住尋找那幾個「整理時」就在場同學的表情。兩個應該是在場的男同學,一個戴著耳機,滑著手機,表情只是疲累。另一個根本就是著睡了。都沒看到嗎?

無睬。

她又看看那換衣的女學生。一樣的自然,自然的隱身在自己熟識的同學中,抓著髮尾,聊天。多正常的一天,多普通的一節下課時間。

?剛剛應該有四、五個人在呀。還有誰呢?

X努力調出自己殘存的那一瞥印象。剛走進教室時,好像還有個馬尾女生。

是這個。教室左後方,有個女學生用右手兩指捏著鼻尖,無神的看著X。有點遠,但是這個沒錯。

X對她笑了,淺淺一笑。那馬尾的女學生依然無神的看著X。好像有什麼的那種沒有反應。

她的意思是?

X努力再次對她擠出微笑,企圖讓她想起什麼,用下巴微微指了個方向。她轉頭了,顯然是看著那更衣女,很準確的看著那方向。又轉回看著X

「她有看到!」X心中興奮的小尖叫,卻堅持專業的微笑看著她,期待她能有什麼表示。她會笑嗎?還是會露出不屑的表情?還是會害羞呢?還是覺得無奈?驚訝?

但她仍是無神的看著X。一直。X的笑容慢慢僵了,慢慢低下頭。上課鐘聲終於響起。

「對不起。」她在心裡道了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