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論語渣解(二)



〈學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渣解:

巧言令色,就是言語表情都很「那個」的人。問題是,孔子時代的「那個」,和我們現代的「那個」,有一樣嗎?我們現在定義「巧言令色」是言語花俏,表情虛偽,這會是孔子時代的定義嗎?

如果「是」,那麼今日滿街都是努力擠出笑容問安的店員,他們絕大多數都不仁嗎?拿這話來責怪擅長言語,笑容陽光的人,是否合理?


原文非常簡短,但我認為還是可以推出兩個狀況。

第一,有個巧言令色的人出現在孔子面前,促使他想起一些往事,因而提出這句話。這句話只有結論,沒有任何的推論。

仁是很重要的道德核心本質,不仁,就成為巨大的品德缺陷。而巧言令色頂多只是外在的小惡,因此「巧言令色」和「不仁」之間存在明顯的邏輯斷裂。一定有某些個人經驗作為隱藏的前提,才能把兩者串起來。

第二,孔子並未指稱「所有巧言令色都是不仁」,這代表他認為存在一些特例,或是對自己的主張沒有十足把握。

孔子大概是從尚書學到巧言令色的概念。他身邊當然也有一些擅長講話,注意控制表情的人,學生、同儕、敵人都有。顯然他認為身邊這些嘴炮之中的某些人(或多數人)符合巧言令色的定義,也同時缺乏「仁」這種德行。

相對來說,我們也可以推敲孔子並不巧言,平常臉色大概也不會很好看。既然這段話和他的「個人經驗」與「個人特質」有關,這段話的「普遍性」就有問題。客觀度不足。

因此我認為這話無法直接跨越時空,在現代產生直接的倫理應用。

進一步的理由是,因為工業生產力與交通限制,直到春秋末期,服務業者仍非常少,無法形成具有宰制性的道德價值生產群體,甚至因此長期被歧視。

而我們的現代社會卻存在著壯大的服務業,這些行業活動經過長期演化,擁有許多獨特的道德行為特質,像是「話術」與一些情緒管理技巧,在這個社群內是被鼓勵的。這是其社群文化的精髓,不見得會和「仁」這種德行起衝突,甚至是因「仁」這種德行而生。

很多卓越的服務業者會提倡由內心出發關懷客戶的服務模式,他們講話好聽,臉色好看,至少在客人面前是這樣子。他們算巧言令色嗎?

有些孔子的捍衛者會主張,不是所有服務業的正面、積極言行都會被視為是巧言令色。像是幼教老師對兒童的好言好語和親切笑容,就應該不會被孔子視為巧言令色。

他們認為孔子的「巧言令色」,指的是政治人物那種「油嘴滑舌」,缺少一種良善的「內在本質」做為「外在表現」的基礎,這種虛浮的外在表現才會被孔子稱為巧言令色。所以孔子罵的巧言令色,是不仁(缺乏內在本質)的那種巧言令色。

這種說法有點套套邏輯的問題,(「你們這些不仁的人就是不仁。」??)但我們先放下煩人的邏輯,看到價值分析的部份。

我認為上述這種說法是額外的價值添加,把當代媒體環境所形塑出來的價值觀放到孔子的嘴裡去。我們所處的時代,巧言令色的人很多,我們可以透過很多媒體觀察到這種現象,讓我們很自然把孔子所言的「巧言令色」聯想到這類現象上。

但孔子身邊的人,還處於一種非常原始的行為系統與價值標準裡頭。這「原始」不是指他們的外在互動(禮儀模式)­非常簡約,相反的,其枝節還可能遠比我們複雜。但他們的行為模式的「深層義」比我們少得多,因為符號的深層義需要時間激發。

我舉個實例。你現在去看八佾舞,你問「他們把手中那個有羽毛的東西舉高又放下是什麼意思」,而解說者大概只要一兩句話就可以回應你的疑問,「阿有羽毛那個叫翟,舉高放下就像你拜拜一樣的意思呀!」這是因為你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可以理解說明者使用的多數詞彙,也可快速開啟其中隱藏的深層意涵。你是一個巨大文化知識庫的傳人,即便你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

但你要怎麼和孔子解釋「傳Line給室友他卻已讀不回很機掰」的深層意涵呢?你會發現孔子不但缺乏必須的科學技術知識,他更缺乏許多當代人際互動的基本概念與新興的道德價值。

因此,孔子對於人際互動的想像,可能比你要狹隘許多。說不定他來到今日,看到店員在那邊「喵(其實是「你好」)~歡迎光寧~要試喝您盟青茶嗎?現在特價中喔!」也會覺得鮮茶道的店員真是鮮矣仁。他不懂我們現在的這一套。

重要思想流派創發者的道德主張,在提出當時往往是較片面、較狹義、較弱的,但會在之後的文本成型以及註解詮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絕對。

不是說這樣不好。這些經過調整之後的意義解釋,可以讓論語在文字不變的狀況下,產生全新的價值與意義。但你也要清楚,那已經「不只是」子曰。那是一種儒家精神,不全是孔子想法。

嚴苛一點來講,「孔子應該會稱讚鮮茶道的店員」這種話只是你的幻想。

「孔子會稱讚嘻嘻哈哈哄寶寶的保姆」也是幻想。
「孔子會稱讚馬英九」是某些白痴的幻想。
「孔子會稱讚王守仁」是明朝心學的幻想。
「靠那孔子至少會稱讚孟子吧?」這也是幻想。孔子又不認識孟子,而且孟子還蠻嘴炮的。

「你過世的爺爺一定會稱讚你的呦!」這話你一聽就知道是幻想,為什麼碰到孔子,腦筋就轉不過來?因為你隱隱認定他是神,具有跨越時空的判斷力。但孔子不是神,他是人,而且已經死掉很久了,沒辦法穿越時空來審判人。

他會犯錯,會不爽,而本篇探討的話,說不定只是他看某人不爽時的憤恨之語,卻被信徒引為至理名言,說不定還害兩千五百年後的店員不敢隨意嘻笑。

所以,別把這句話看成道德真理。說難聽點,我認為「幹,聽他嘴炮,叫他去吃大便。」和「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兩句話,本質沒有太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