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為什麼國民黨批林義雄會讓人特別火大?





有網友來信我:「雖然批評的容一樣,為什麼國民黨批林義雄會特別讓人火大?」

這碰觸到一個倫理學議題:「不以人廢言」。 在邏輯上,的確不該因人廢言,若是你因為消息來自一些八卦雜誌而選擇不信,那就犯了一種叫「起源謬誤」的錯。八卦雜誌多少有一些完全真確的訊息,你面對每一起八卦新聞都該小心求證。

但「不以人廢言」,在「為什麼國民黨批林義雄會特別讓人火大?」的問題裡,卻是全然另一個面向。國民黨在這邊並不只是一個消息來源,而是論證建構者,其背景脈絡就會影響我們對文句的解讀。

我在很久以前某篇回應讀者文章裡,曾經提過講話者的身份會對話語意義造成影響。當然,我和蘇貞昌出「一加一等於二」,意義差別不大,但我和蘇貞昌同時出「民進黨已經沒救了!」,大家都知道差別在哪。

這是因為後面那句話包括價語詞。價語詞不會飄在空中,一定會連結回特定的言者。價語詞有倫理或美學兩類,這兩類評價都會和言者的成長、生活背景脈絡有關。當一個民進黨人,或是一個民進黨舊部:「林義雄不是永遠都對,他曾經有過錯誤的判斷,像是立委減半。」這會有其獨特的意義,也和國民黨人出同樣話語時的意義大不相同。

有人會爭議這類對林義雄的批判是「對事實之描述」,不涉及價語詞;但有沒有價語詞,並不是由言方來決定,而是由聽者。言者就算無心,聽者也會有意。像「黑人在NBA的得分數據表現整體而言優於白人」是事實描述,還是有價判斷融入?想想為什麼黑人可以稱黑人為「nigga」,白人講就該死。

當我們聽到國民黨或國民黨人批判林義雄的判斷不智或行為不義時,我們會將國民黨過去的老帳連結到言者的身上,一併理解。這就會讓國民黨自認的「客觀事實描述」變得非常的不順眼。

我們會認為國民黨沒有資格講出這種話,這種「資格喪失」是來自於林義雄與國民黨政權長期互動的故事脈絡,也與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形象有關。

一些國民黨政權的外圍份子,像是唐湘龍,董智森,他們的發言,更讓人聯想國民黨並沒有理性分析的誠意,而是一種「假客觀」,其實際意向會透過這些外圍份子表述。就算國民黨想把他們推開,他們是外人,但你平常受惠於這些人的宣傳,現在出事就想把他們推開,「聽者」是不會接受的。

我們理解世界時,是採用「統覺」,以融貫時空的方法來理解,所以總是在算老帳,牽東扯西 。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我們的一生是連貫的。

國民黨及國民黨人若要抗議不公,都在背前人的老債,那就至少從現在開始好好做人,慢慢扭轉這種價脈絡吧。當然,國民黨會改的話,就不會鬧到今天這種田地了。

所以說,這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