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破碎的不是風景



經濟學家馬凱日前在聯合報上發表一篇《美麗的風景破碎了?》(連結)談品德教育的問題。我看到網路上有不少吐槽他的法,有人認為經濟學家有什麼資格對倫理學三道四。雖然我要批判他這篇文章,但也要提醒的是,第一個近代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其實就是倫理學教授,所以經濟學是和倫理學有點關係的。

不過馬凱的這篇文章並不是什麼經濟學,嚴格來只是一種描述倫理學的觀察,而且錯誤百出。

先談談基本上還算正確的論述。他引用來自陸客的「俗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有慈悲、熱情,善良等特質,並且認為這些特質來自宗教等傳統文化。這倒沒錯誤,相對其他民族,至少相對一大部份的大陸仔,台灣人的普遍人格特質的確在這些方面有點優勢,這優勢也八成來自於各種文化傳統。

接下來他就跳tone了。他先提到318以來,年輕人亂罵亂講話,甚至「一連串年輕人泯滅人性的殺人事件」(一連串?),還有達官貴人學界「賄亂」之事一堆,媒體品質低下,所以「這又是品格教育偏差的結果。」

這當然是很爛的推論,我先將之定名為「爛推論一」,等下再回來分析。

他接著又提到現在倫理書很多,品德教育課程也多,但讀越多的越壞。他認為問題在於:1.去中國化,大家不讀經典啦!2.學外來文化沒學到好的只學到壞的。3.禮義廉恥大家只是講講,不知道那是。所以要從日常生活改善,怎麼做呢?就是找五十種中西最好又明確的品格規範,一週練一個,應該就能有所成就啦。

我將上面這段定名為「爛推論二」。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先來看「爛推論一」,我想馬凱是個知名經濟學家,應該不至於邏輯能力不好,但這篇文章卻充滿基本邏輯錯誤。「有任何一點社會科學常識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青少年犯罪率」和「官員貪賄程度」,是不能用個人「感覺」來決定的。雖然我沒看到數據,因為數據應該還沒做出來,但我從過去的數據推論,今年度第二季三十以下犯罪率,應該不會比第一季高多少。官員貪呢?我想這個數據更不會有突發的變動,因為這些都是結構性問題。

馬凱憑自己的感覺,感覺318以後學生開始亂罵人啦(所以去年陳為廷不禮貌事件其實還蠻禮貌的??),感覺發生「一連串」殺人事件啦!都是「感覺」。我稱這種邏輯謬誤為「阿伯感覺謬誤」,這種謬誤是「感覺現在社會變得好亂喔!好可怕!這一定是......」但其實社會根本就差沒多少。如果你要講社會確實發生變化,那經濟學家,請你拿出數據,不要用你阿伯的直覺。我家附近的公園阿伯也直覺趙藤雄三天就會放出來,但趙老頭現在好像還在裡面。

所以「爛推論一」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就算台灣社會在318之後確實發生一些變化,但從量化的角度看,還沒有足的數據,質性角度呢?我不「覺得」(你「覺得」,我也要「覺得」)社會學家會提出什麼負面的看法,他們都罷課跑去現場,怎麼會給負評咧。

鄭捷事件的真正成因也還不明,硬說這和「一連串」(?)的殺人有共同成因,和網路推文說也要去砍人的白目是共同成因,根本就是邏輯天才。這種天才邏輯大概也會證成「馬凱和馬英九因為都姓馬,所以他們應該是兄弟。」這種天才結論。

再來看看「爛推論二」。「爛推論二」有三個歸因,都是要證成台灣現在品格敗壞。我們就假設台灣人品格真的敗壞好了。那這三個歸因成立嗎?

先看到「歸因1」,台灣人去中國化不讀古書。台灣慢慢不讀經典,不是去中國化造成的,是因為教改,在課本垃圾減量的過程中所造成。而且讀古代經典,不見得就會化成道德動力,朱熹就是個例子。

至於「歸因2」,台灣人學外國沒學到好只學到壞。那外國的什麼是好?好在哪?外國的壞又是什麼?外國人會尊重成年人的完整道德人格權,不會隨意指「年輕人不懂」,這個要學嗎?國外沒有孝順喔,因為認為父母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要學嗎?

至於「歸因3」,一般人不懂禮義廉恥是。這點基本上沒錯,不過博學的人就知道禮義廉恥是嗎?這我就真的要XD一下了。博學的人應該是「更不清楚」禮義廉恥是,因為他會發現事情不是笨人想的那麼簡單,他知道的,就是「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答案」這件事。

至於馬凱的品格教育方法,老實,我看了是嗤一笑。這不就是小學的每週德目嗎?寫在黑板上邊邊的那種。有用嗎?怎麼做?這週是「孝順父母」,怎麼做?回家幫父母搥搥背?下週是「效忠國家」,怎麼做?跳忠字舞嗎?去總統府前大喊中華民國萬

知道怎麼做的話,人家早做了,會等你講喔!

接下來我要談我個人的看法。馬凱全文的謬誤在於他認為台灣道德現況變差,憑的只是他的感覺,然後硬去生了理由,又硬找了個解決方案。如果我認為台灣道德現況並沒有變差,反而是變好呢?

你可以「感覺」,阿我就不行「感覺」嗎?我就來談我的「感覺」。

我過去上課常抱怨現在的學生都是嘴砲,我們當年讀大學吃飯到一半還會有同學跳上桌演講,講完就帶一票人出去大幹一場。結果318之後,我的學生真的跑出去了,而且做事情的效率、成果都比我們當年好,我看到他們的表現,反而覺得當年的我們有丟臉,嘴炮又辦事不牢。所以這樣是變差還是變好?

在過去的時代,社會之亂、貪之惡難以被公知,因為媒體被控制,司法受到影響。現在媒體競爭激烈,不受控制,所以你可以看到社會的亂、貪之惡。

我只要你思考一個問題:三十年前,蔣家的鷹犬把你狠、強暴,你覺得有辦法讓社會公知,獲得司法正義審判嗎?

現在?現在馬英九的鷹犬還沒怎樣,只要站出來兩三個字就會被幹爆了,如果真做了什麼亂亂姦的事,我看又要圍城水車大戰了。這樣很不好?還是相對三十年前要好?

你當然可以「感覺」過去比較好,但我的「感覺」是現在比較好。

年輕人變好了,開始關心國家,會做事情,他們的眼神變得踏實有力,知道改造社會必須自己動手。他們放下個人的賺錢大計,為公共事務傷神,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品格良善者應為之事。那老人呢?

自認品格比年輕人好的老人呢?你們在「控制」社會的漫長時光裡,又做了什麼品格良善者應為之事?過去權貴搞一堆狗屁事的時代,你們在幹嘛?或者你們就是「權貴」?

你們會「覺得」現在社會亂,「怕怕」,是因為年輕人已經發現,要改造社會,「必須動到老人」。

到底什麼是品格教育?

真正的品格教育是發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之中,我們藉此追求卓越,探尋生命的幸福定義。要親自經歷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才會知道那是什麼,別以為年紀大了,就可以當至聖先師;我看過太多的「至聖先師」,他們滿口道德,其實只是想阻止年輕人尋找自己的幸福而已。

破碎的才不是風景,破碎的是那些「過太爽」的人心吧。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這樣排隊,到底能學到什麼?



我今天正在兇猛的趕稿,卻看到(當然是切視窗鬼混時看到)一個噴飯新聞,是有關排隊和剃頭的。

=========

花蓮市私立四維高中昨下午舉行畢業典禮,1名劉姓家長投訴稱,因妻子2天前才出殯,18歲的兒子服母喪期間因此未剪頭髮,他到校參加兒子畢業典禮時,卻發現兒子未坐在700多位畢業生之列,而是被安排坐在觀禮台後方的座位,讓他覺得兒子被屏棄在典禮外「心理不是滋味!」

劉姓家長在典禮結束後跟校方理論,校方卻說只要是「服裝儀容不整」或是掛病號的畢業生都不能入列,避免被鏡頭拍到不好看,「這是傳統!」讓該名家長氣炸直罵「不近人情,沒同理心。」

劉父說,因妻子過世遵循禮俗,自己也沒剪頭髮、刮鬍子,但為了做生意只好戴上口罩遮掩,兒子沒理頭髮的狀況特殊,校方卻不通融,還讓他坐在觀禮台後方的位置,孩子的高中生活就這麼一次畢業典禮,他卻坐得遠遠的「沒有參與感」,「沒給兒子一個快樂的畢業典禮」真的很難過。

校方事後將該名家長及畢業生帶至會客室,1名老師還頻頻對家長說「對不起!」校方1名主任還出面安撫說,要不安排跟校長單獨合照做個彌補,劉父聽聞更火大直罵「跟縣長都合照過了,誰還在意跟校長合照呢?難道你要補辦這場畢業典禮嗎?」(李光濱/花蓮報導)

===========

這當然是個倫理學議題。我一直思考是要嚴肅點談,還是把這所學校酸到爆。雖然後者比較容易,但我想這篇最好還是要有點教育意義,以下就認真的來探討。

這四維高中一看就知道是軍事化教育學校,而且他們這樣搞已經很久了,都說是「傳統」嘛!不過現在媒體發達,這種新聞一漏出來,馬上就被笑到爆炸。

軍隊很愛玩這種標齊對正的「娛樂活動」。
沒錯,這其實就只是讓長官開心的娛樂活動,在倫理學上毫無意義,在軍事上也沒啥意義,沒聽過現代戰爭還要標齊對正才能開打的,這完全是古代軍隊方陣所留下來的遺俗。

硬要講排這種隊有啥正面效果,大概就是幫助當事人培養「忍耐」這種德行吧。的確,你可以從中學會忍耐一堆天官和天兵。這對軍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德行。

你要主張排隊能排出什麼其他重要的德行,那要提出證據和論證才行,比如說排了隊,標齊對正之後,整個人都變活潑了,考試都一百分,回家還會孝順父母之類的。

相對來說,我認為這種排隊舉動除了沒啥好處,還會帶來很多惡行。我當過兵,當然也排過這種隊。我在步兵學校的授階典禮,光是排這鳥隊就排了一個多小時:大隊長指揮排的,總隊長不滿意,總隊長排的,XX長又不滿意,就在那一直排一直排,一直微調一直微調。

耗費這麼多心力,為的只有一個:讓最大的長官開心,讓他看了順眼。就算是強調行為本身價值的義務論,也不會認為這行為是良性的,因為這是把「人」當做滿足他人欲望的工具。

就德行論來看,這種追求表面整齊,而奴使、壓迫或排除他人的行為,會帶來一系列的惡行。

首先就是鼓勵拍馬屁。你在學校來這一套,就是鼓勵孩子拍馬屁。四維高中校方說「避免被鏡頭拍到不好看」,問題是你那照片、影像誰要看?家長看自己小孩畢典會要求「標齊對正」嗎?家長看的重點,肯定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小孩吧!

一般路人甲會在意你們學校排隊有沒有齊,頭有沒有理嗎?誰管你們學校去吃大便啊?

會在意的當然就只剩校方了。我想低階的也不喜歡這種事,因為搞這種排場,忙得半死的都是低階教職員。會想看這種場面的,八成就是校方高層,董事長之類的人物。搞這種場面,不就是要圖他的歡心?

這不就是拍馬屁?你當學生是白痴嗎?我看了網路上四維校友和前教職員的意見,都指向這是因應董事長個人的審美觀而有的行為。孩子們其實清楚得很,你們正在教他們拍馬屁是對的。

第二個問題是這種作法會讓孩子們變得表面化。只要標齊對正就好了嘛!只要顧外在就好了嘛!除了頭髮長的之外,連生病的人都排除了,這代表他們有一種美學價值審查標準,不合於此標準的人就被歧視。不管他在學業方面多努力,生病了,頭髮長了,看起來不像樣,就會被排除。

但這是學生的畢業典禮,是他個人的努力結果,你卻告訴他們,你因為外表被排除了。你就算有再多實質成果,你還是因為外表被排除了。這是正確的教育態度嗎?這用膝蓋思考也能知道答案。

第三個問題是這種作法會造成學生思考的淺薄化。軍隊會搞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就是為了要讓人淺薄化,成為服從的機械戰士。

但這些高中生畢業之後是要當兵的嗎?他們是要讀大學的耶,而在大學裡面,我們一堆老師花費心思搞了半天的教育,就是要打破學生在中學階段所養成的錯誤思考習慣,其中就包括淺薄、不知批判的思考習慣。

你們以為可以透過這種作法,灌輸學生「服從」、「守法」的良好品質,但真正的服從和守法,是要搭配思辨之後產生的道德意志,會以執行這種道德義務為榮。

請問你們叫學生剃個頭在那排排站,是有個鳥毛思辨過程?哪來的道德意志?這樣搞最後出來的「成品」,就像國軍一樣,在部隊裡面排排站,每個都超會裝效ㄟ一放假出來呢?每個都亂得像大便。

別忘了洪仲丘案那一干人等,我相信他們在「標齊對正界」與「剃軍人頭界」都是一等一的高手,結果呢?


搞成這樣,是沒有用的。

你們只是在製造一個浮面假象,讓學校高層看了爽,讓不明就裡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小廢廢」變小乖乖了。其實在品德教育上是沒用的。

真要練習排隊,不如送去中正預校,那邊的排隊才是正宗的香醇濃如果排不夠,還可以繼續念陸官。相信您府上的子弟一路排下去,不但品行卓越,學業精進,將來也一定能在奧林匹克排隊大賽與世界高手一爭雄長,為國爭光!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回應那個用疫苗想打倒我的人



上個月在網路上出現一篇批判我論點的文章,還搭上一張圖,顯然是有花心思設計的,不是隨隨便便的亂罵。這篇文章(連結)的作者我不認識,他要批判我關於科學為何無法說服反核四的人(連結)的該篇論點。

我本來想以長文回應,但後來因為一些機緣,有很多人幫我提出各種回應,加上拖了有點久,我改以短版回應,不然永遠寫不出來。

該篇批判我的文章,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在文,一個是在圖。他那篇文章的模式很簡單,就是拿「疫苗」這個概念套我在原文中的推論過程,並導出有些人無法接受疫苗的結論。

這個批判方法是成功的嗎?其實不太成功。我可以先說明他想用的邏輯方法是什麼。在各種推論問題中,有叫「無效論證」的推論謬誤,那什麼是無效論證呢?

一個論證就像一台機器,好論證就像好機器,你丟好的東西進去,出來就必定會是好的結果(這就是有效論證的定義「前提皆為真而結論不可能為假」),而如果你擁有壞的機器,你丟好的東西進去,有可能是好的結果,但也有可能是壞的結果。

因此,如果你丟好東西進去,卻有壞的結果,這就代表你擁有的是爛機器。如果我丟一個好的東西進去你的論證結構,卻出來一個壞的結果,那就代表你的推論有問題。

是以批判我的這位作者,他的想法很明確,就是想把「疫苗」這個概念替換「核四」來放進我的論證結構中,想導出「疫苗的科學理由不值得相信」這個結論,以突顯我推論的謬誤。

他訴諸的價值觀是「疫苗當然是好的呀」這種直覺。

不過,很不幸的,因為我的論證本身沒有太大謬誤,所以他並沒有成功,反因為我這台「好的機器」,成功證明出「的確很多人對疫苗抱持懷疑」。

事實就是很多人對核四有所懷疑,也很多人對疫苗抱持懷疑。

這可能會讓科學萬能論者非常驚訝。但對於位在醫療第一線,或是家有小孩的家長們,關於「是否該打疫苗」的利弊得失的計算,其實是習以為常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把疫苗當神拜。如果疫苗真的有明顯的利益,那政府何需強制施打?想想消費券,其利益太明顯且具有說服力,幾乎沒人不領用。

但疫苗呢?我在帶小孩打疫苗的過程中,看過太多同場掛號的家長,因為經濟因素放棄施打自費疫苗,或選擇較低價的疫苗,或甚至認為前往施打公費疫苗是種負擔或麻煩。所以政府需要追縱和強制施打。

現實的狀況就是「的確很多人對疫苗抱持懷疑」,你拿疫苗的概念套進我的論證模式,只是成功證明出這點而已。

這其實是社會哲學的一個議題,我這學期才剛我的課堂中談過。這種對於疫苗的認知差異,是肇因自人人對於「健康」的定義並不相同。

什麼叫「健康」呢?健康並不是一個科學概念,而是哲學概念。科學萬能論者可能又會對此結論非常驚訝而跳腳了,但在匆忙做出反應前,我建議你先瞭解一下相關的學術論證。


第二個對於我批判點,是關於我說過的一段話。他們認為「說話讓人想聽」不是「認知科學」,而是「話術」。

這讓我真的是噗嗤一笑。許多網友甚至認為這就是我文中的最大弱點,拼命想打這個。我去演講時,也有學生追問這點,當場我還一時搞不清楚狀況,回家看了文章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要先說明兩點,第一,就算我這句話是錯的,也無傷於我的整體論證。第二,「話術」的確是認知科學的領域。

我發現這些「科學愛好者」有一種很強的排他性。
不是你不熟,不會,講不過的領域,就是「奇技淫巧」,是「X術」,壞壞。

講話讓人想聽,懶人包會讓人想看,確實運用了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並不是什麼家學秘傳,中國五千年神秘技術。這些「技巧」也可以是研究主題。

就像魔術。有很多魔術技法涉及欺騙、錯覺或暗示,可以讓你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注意力被引導往魔術師設定的方向。

請問,這是屬於什麼科學的研究範圍呢?

「話術」也是一樣。現實根本沒有話術這個學門,在大學的學術領域劃分裡,這不是文學處理的範圍,也不是史學。哲學家也不太處理了,雖然古代有什麼雄辯術,但現在已經沒人知道那是啥。

近代有符號學,但隨著這個學門的發展,其研究主題越來越被推到語言分析領域中。又因為其牽涉到太多心理學知識與生理的反應,是以更進一步被放到認知科學研究裡。

像是你寫一篇網路文章,讀者會先看哪個字?
為什麼他的懶人包能吸引人看完,而你的懶人包卻只會讓人看完第一排字或左上角的圖示就切走?配色不對嗎
為什麼這個社團的人名與圖片,會造成女性讀者的排斥感?

或許社會學、人類學都可以提出一些說法,但是我想大多數學院派的學者,都會期待某個領域的學者能提出更有影響力的分析。如果不是由認知科學來處理這些問題,那是要由哪個領域呢?



最後我要提的是,這些批判者搞錯打擊我的重點。這種事不應該是由我來教吧

我原文是要指出科學為什麼無法說服反核四的人,我是在說明一個現象,你批評我的「論證」,頂多是證明我所找到的「科學無法說服反核四者」理由是錯的,並非無法說服他們的真正理由。但真正的理由依然不明。

你們要做的工作方向因此有二:第一,完全封阻我的立論理由,比如說找到終結貪污的科學方法,或是發明一吃下去就會讓人相信核能的藥丸。

不然就是第二條路,找出這些人之所以不相信的真正理由。那會是什麼?單純的愚蠢嗎?什麼是科學上的愚蠢呢?你怎麼定義愚蠢?

不要弄錯方向,你會把自己累死。

最近Pansci有轉一篇文章(連結),雖然該文沒有直接處理我的爭議本身,但Pansci編輯的摘要說明,正好是我想談的點。你如果真的自詡是理性的科學家,不妨思考一下,「如果科學無法說服人、解決爭議,那麼科學就該退出這個爭議中嗎?」

當然是不應該。但怎麼做才有效?哲學不知道怎樣才有效,就看科學家能不能找到出路了。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打敗連勝文的方式(選民結構篇)



不管在野黨支持或提名誰,在台北市,市長要選贏國民黨,近期內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思考不該這麼負面,人生不應如此喪志,小弟我還是找到了幾種打敗連勝文的方式。今天就來談談從選民結構切入的方法。

台北市的選民結構非常穩定,這讓藍軍在市長選舉上擁有驚人的總得票數和得票率。依台北市的選民結構,就算國民黨提名鄭捷出來選,大概也可以拿到51%

我非常不喜歡什麼「西瓜也可以選上」的比喻。我不知道這是誰發明的,超級難笑,西瓜至少沒犯罪好不好!老是講西瓜怎樣怎樣,好像西瓜很壞一樣。西瓜生產班的農民會來抗議的好唄!

現在的選民結構,是國民黨提名「殺人犯」外加「在中正紀念堂蔣公銅像前公然大便不擦屁股」的屬性,也會有51%得票率。如果國民黨提名西瓜,得票可能會高到70%左右。

我知道你會質疑「阿歷來國民黨最高得票也才64%好不好!什麼70%!」但你若冷靜想一想,就會知道這個質疑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這種選民結構,不學國民黨當年搞開票之夜大停電瘋狂做票,實在很難有搞頭。但我還是想出了幾種不違法的方式來破解選民結構。這些方法旨在讓他們投錯,或是無法出來投票。


首先是「北韓」法。

要讓國民黨的選民覺得支持國民黨很丟臉。不是叫你去侮辱他們,而是要讓他們自己侮辱自己。國民黨中有一些腦傷的過激派,把他們的言論放大,四處幫忙宣傳就好了。

就像北韓的金小胖子宣傳法,你也在台北推展同樣的連大胖子宣傳法。你找一些人穿國民黨服飾在連勝文要掃街的地點等著,等他一到,就全衝上去拉著他痛哭失聲,然後帶他去看民進黨亂搞的東西,比如說一根路燈。

你就指著那路燈大哭說:「你看啦民進黨都派野狗在這邊尿尿啦!它髒髒了啦!嗚嗚嗚~」記得叫所有人一起哭哭。不會的話請參考金正恩的新聞畫面。

這種低能行為你只要做個幾次,被電視拍了大量放送後,接下來國民黨裡蠢貨中的蠢貨就會衝出來照本學。他們鐵定會把連勝文的場子都搞得超屌der~

因為蠢過頭,大腦稍微正常一點的國民黨支持者會開始躲藏。但這還不夠,因為他們躲藏到了選舉那一天,還是會出來投國民黨,躲起來投票是國民黨人最擅長的事。

你要追擊。你可以在有國民黨人的場合,比如說親友聚會的場合,帶他們大家一起來呼口號,大喊「連勝文~凍算~」。或是在路上看到連勝文的廣告或旗子,就停下來帶大家一起喊「連勝文~凍算~」。他們不敢做,就責怪他們不夠真誠,是民進黨,是台獨份子,是沒競爭力,是22K大學生。

也可以幫他們印模仿基督教那種「基督是我家之主」的「國民黨是我家之主」貼紙,或是小黨徽貼紙之類的幫他們貼。他們要是生氣或偷偷撕掉,你就公開質疑他們是民進黨,是台獨份子,是沒競爭力,是22K大學生。

這樣一定會引起反彈?喔不不,我告訴你,馬上有比「遠雄二代宅」還屌的「國民二代蠢」會跳出來接你的棒,甚至搶你的棒,熱情四射的搞下去。別以為拿根麥克風在那熱唱的只有偉忠而已,他們整個黨都超愛這一套。你只是激發他們的潛能不要只當普通的酸酸,要酸就當像硫酸一樣的催化劑。

只要「他們」充份反應,完全發揮,就會發生衝過頭的效應。某些國民黨支持者會覺得失控了,「那不是他要的國民黨」,「真是骯髒、噁心」,因此選擇不去投票,那麼連勝文就可能會流失掉關鍵的幾萬張選票。


其次是「分身法」。

你可以推人來分散他的票源。丁守中那種不行,就要推和連勝文同質性夠強,甚至體質還比他更強的人才有辦法。比如說誰呢?

連勝武。

找連勝武出來就屌了啊!那些專程出來蓋連勝文的爺爺奶奶,看到選票一定會傻眼。是文還是武呀?!兩個都是心肝寶貝,那就都蓋好了呀!

兩個都蓋就太棒了。就算只隨機蓋一個,也可以讓連勝文的某些選票來源衰減50%

不然,你也可以找很像的人出來選。比如找個姓連的,叫他改名叫連勝文,趕快吃胖一點,戴個眼鏡就好,這種戰術日本好像很多人用過。如果全拷貝不妥,那也可以改名成連勝「攵」(這個字也唸「文」哦!)

讓候選人「錯位」也是個方式。在市議員那邊弄個叫連勝文出來選,然候文宣打「議員一票連勝文,市長一票柯文哲(or姚文智or馮光遠)」。有些老頭拿到議員票時看到連勝文就蓋了,市長想說已經蓋過連勝文,就蓋在野的。一來一往,等於兩票!

叫總統下來選也不錯。我相信你已經猜出這個爛梗了,就是找一個姓馬的改名叫馬英九下去選市長。一定會有人看到選票超感動,匆忙棄連保馬的。

不過,這種仿冒法真的會有用嗎?
哪有白痴會搞錯呀?
想這種低能的點子太污辱台北市民的智慧了吧!

呃。台北市民的智慧?呃......


第三,是「兒孫不服從」法。

我知道有很多長輩挺連但晚輩反連的家庭。這些老人會和同輩親友彼此連結,形成強大的催票網,因為,你知道的,這些退休軍公教都很閒。你無法讓他改投在野黨,但至少可以打破他們間的組織連結,不讓他們去宣傳、催票。

怎麼做呢?就是靠「兒孫不服從」。
公民不服從是對抗不合理的法律,而寧願違法。兒孫不服從呢?是為了對抗投國民黨的父母,而寧願違反傳統習俗。

做為兒子,你可以綁架孫子。

比如說反連的兒孫可以向挺連老人撂狠話:「投連勝文丟臉死了。你們自己投就是你的自由,但你要是敢在外面幫連勝文拉票,害我們家年輕人被當白痴,還被人貼『國民黨是我家之主』的貼紙,你們就三個月不用看孫子了。」

現在的老人都對孫子非常「孝順」,三個月看不到孫子,簡直要命囉,想必會低調不少。你還可以動員孫輩去查勤:「爺爺你有在偷幫連勝文拉票哦!這樣不行哦!我不想看到你囉!」充份發揮小型組織的「以人盯人」「以線突破面」的方式,一舉瓦解老人經營數十年的黃復興、劉中興、黑興興黨部力量。

如果指揮管理能力紮實,投票當天還可以派孫輩全天盯場,以圍點打援的方式,一方面阻絕外來老人催票,一方面不讓家中老人脫逃,再次重演徐蚌會戰這場讓國民黨吃大鱉的史詩巨作。


以上三種切入角度,就是我對擊破連勝文陣營選民結構的一點淺見。有些方法難度很高,但其概念是可以活用的,應該還是可以協助各方戰神進行思考。

之後我會談一些其他角度的切入方式,再敘囉。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蔣公銅像卡好?



最近輔大蔣公突然成為校園熱點。其實它站在沒人鳥的地方很久了,最近才熱起來,實在可說是鹹銅像翻生。

因為學生的貼紙,其存廢問題又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有識之士多認為這座蔣公銅像可能保不住了,為了平息爭議,短期內不是被各種人士以各種理由拆解,就是校方為了保其全屍而送到慈湖去。

我倒沒這麼悲觀,我認為輔大校內的蔣公黨還是蠻多的,就算拆了這隻,他們又會生一隻新的出來,所以不論是挺蔣和反蔣,都必須面對這場永無止境的拆蓋大賽:就像鹿茸一樣,你鋸掉第二年又會長出來。

但我認為還是可以透過輔大蔣公來進行一些進階的思考,說不定可以透過這些思考找到解決的方向

首先是神學層面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輔大是天主教學校,天主教有一些基本的教理堅持,比如說反偶像崇拜。小弟對天主教的反偶像崇拜理論小有瞭解,還寫過相關論文,但不是相當通透。就我看來,這個銅像是否有偶像崇拜的問題,尚有爭議。

輔大校內還有不少其他銅像,比如說前校長以及一些重要的教士與教友,這些人立個像紀念一下他們的信仰、貢獻和美德,還算合理,不能說是偶像,因為也沒人會在那邊拜。

但蔣公銅像可說是個「神像」。你看上面被貼貼紙,教官就大規模彈跳了,只差沒在地上打滾給你看。

「是偉人耶!」這顯然是把蔣公當偶像拜啦。輔大還有個利瑪竇像,學生有時也會在上面搞創意、藝術、活動宣傳,就沒看到教官在那彈跳了,也沒有其他利瑪竇教的信徒在那彈跳,所以利瑪竇銅像並沒有偶像的問題。

蔣公明顯是座神像,是有人信仰、膜拜的。這就會產生神學爭議:校園裡面出現天主教以外的異教神龕,出現偶像崇拜的符號。要怎麼解釋這狀況的神學合理性呢?這個問題不會是由蔣公黨的人來回答,而是要由管理這個銅像的校方來回答。一間天主教學校管理並維護異教偶像,OK嗎?

當然你可以說宗教自由,開放啦!尊重宗教多元嘛!但此例一開,接下來信什麼的都會在學校立像了,他們隨便找幾個校友名義捐進來,你要怎麼辦?從關公立到三太子,從媽祖到王母娘娘,你要把利瑪竇大樓後方草皮變成宗教博物館嗎?

如果有性別平等團體要在那邊立一支林伽(自己去google這是什麼神),你也要給他立嗎?

你說蔣公只是偉人,不是神所以不算偶像;他們也會說那不是林伽,是阿姆斯特朗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砲呀!


第二切入點是倫理學的角度。

校方很強調蔣家在復(建)校上的貢獻,特別是蔣宋美齡,所以立個蔣公像很合理。不過,照這個理路來看,要立也是立宋美齡的像吧?就像明明看棒球、幫忙兄弟隊的是周美青,結果你送象迷一座馬英九銅像,我想象迷應該會很幹吧?

在時空環境轉變的現在,強調早期復(建)校過程的貢獻,其實對學生沒太大意義,其倫理價值已經很淡了,特別是考量到當年必須和極(威)權政府妥協的狀況下。當年輔大復(建)校,更可能的真實,應該反過來看:沒有帝王家的首肯,你是要復個啥校?之後的榮銜與其說是他們幫忙,不如說是張護身符。

我本來認為是早期那些神父主教拍馬屁,但後來想想洋人也沒啥必要拍馬屁,單純就是互相互相吧。如果不是策略運用,宋美齡存在董事會,不就莫明其妙?她新教衛理公會的耶。

而且講到「買地設校,政府幫忙」,你不提學生還沒想到,他們現在最care這種拆遷過程土地正義問題了。本來只需要解釋一件事,之後變得要解釋三百五十六件事。

回歸原點,蔣的許多倫理立場,也與校方目前所持的價值觀不同,特別是死刑。蔣最被質疑的就是濫殺。隨著白色恐怖時期濫殺濫刑的事件資訊越來越透明,蔣公銅像的神性地位已經從金亮一路褪色到黑亮。如果主事者還是站在捍衛銅像,而非中立主持協商的立場,無可避免會引發打臉的質疑。



第三切入點是美學上的。

我認為這是蔣公銅像存在唯一合理理由。去神格化後,他可以變成創意設計的實體。

不論擁蔣或反蔣,大家都可以在上面搞點創意。就像現在有的OPEN蔣啦,端午蔣,你也可以弄個薑薑薑蔣幫薑農推銷產品呀!

這創意甚至可以擴大為文創專區,讓擁反蔣的學生申請在這邊集會辦活動。比如說反蔣的,可以把蔣公塗白後,在旁邊架阿姆斯特朗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砲,舉行輔大雪祭。擁蔣的標到集會權,也可以派人在那邊拿關刀守護蔣公,主打關公挺蔣公,天下為公之類的。

只要事後把蔣公還原就好啦!這個東西搞起來,說不定能成為大波蘿和冰淇淋之外的第三景點,大家會主動到後校園看看蔣公現在在幹嘛,而不是直接走去輔大夜市。

你就算不開放,學生遲早也會這樣幹。抓不完的。你一座有爭議的銅像在那邊,它的腳又不能跑,只能讓人凌遲。

真正關心這座銅像,不如想點更有效的維護方法。現在校方的態度表面是保護,實際上只是扔著那座像,讓它自己接一切的砲火。這樣真的好嗎?



最後來個小結。

我有次吃飯,聽個教官開玩笑說,他當兵就是要殺共匪,這樣想了二三十年,但現在輔大卻一堆共匪(陸生)。

台灣本來就是這種時空錯亂的地方,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努力避免當一個道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