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北車





「北車」是個會挑動敏感神經的語詞。在PTT八卦板上,這個詞可以引爆激烈的嘴炮戰火。一些人堅持「北車」可用又普及,另一些人則堅持這是小屁孩語,是像「內地」一樣的有毒詞彙,應立刻廢止禁用。

這是社群間價值對立的例子。沒有標準答案。

「北車」通義指台北火車站及其周遭地區。在老一輩人的語言中,會用「車頭」、「火車頭」、「台北車站」、「台北火車站」等詞來描述這地點。這些詞彙多數年輕人也會用,或是再加上「捷運台北車站」或「高鐵站」等等範圍更小的近似詞彼此套用。

不過這些詞的定義域,都沒有「北車」這個詞來得有彈性。你抓一個使用「北車」這個詞的年輕人,問他「北車」是什麼,你會發現其範圍可能還包括了較長一輩會用「站前新光三越」「南陽街」、「館前路」、「台大醫院」所描述的地域,有時候甚至還包括了「京站」四周,「重慶南路書街」以東與「二二八公園(新公園)」以北的地區。

這代表「北車」這個詞的起源,與在這個區塊的某些生活者直接相關。我認為這個縮寫詞彙最早的使用者,是在這個區塊補習、吃飯、購物與玩樂,並在台北火車站、捷運站、公車站搭車來去的族群。這個族群有大量的彼此互動機會(所以能形成文化及語言),加上年齡因素,顯然的,那就是曾在這邊補習的國高中生。這個詞顯然成為他們的身份辨認符號。

台北人其實沒有縮寫到二字的傳統,像「忠孝復興」就一直沒有縮寫,你講「忠復」、「孝復」沒人知道是什麼,還會覺得你蠢到爆。「光華商場」或「忠孝新生」也沒有縮寫,「善導寺」也沒有縮寫,但「台北車站」縮寫了。這是有用意的縮寫,意圖排除某些並鞏固某些。

這是種「行話」。行話能在使用者間產生大量延伸義,強化彼此認同,並排除「他者」。想像一群年輕人「北車怎樣怎樣」「北車怎樣怎樣」的聊,這時另一個年輕人加入並說「台北車站」。他者就這樣被建構出來,相對的社群也就被建構出來。

因此這個詞不止於車站本身,也不純指一個地塊,而是一種文化。當使用「北車」一詞時所引發的吃喝玩樂等想像,成為這個社群的特有知識。這會讓他們想捍衛並推廣這個詞彙。

這個詞隨著他們的成長而被帶入大學校園。大學校園中會有新的成員出現,包括外地人,包括其他生活空間的台北人。有些非此社群的新成員接受這個詞(因為友誼),有些則表達強烈的反感。之所以會產生反感,這也是因為其所屬的社群能夠解讀「北車」一詞的延伸義:那是種台北小孩的補習文化,有其食衣住行育樂,而「我」不認同這樣的文化,所以「我」拒絕這個詞。我拒否這個文化,以突顯我的不同。所以「我」要堅持使用「台北車站」這個全稱詞。他們援引老人的價值觀來強化自身的對抗性:「他者」不是少數,或使用北車一詞的才是「他者」。

「北車」就這樣成了社群價值對抗的場域。當使用者以為這個詞是「由自身定義的必然」(因為他就生活在這個地域),拒否者會認為這個詞是一種「劣質文化的表徵」(台北車站是所有人的台北車站,不是少數小屁孩的)。

我一時想不到妥切的類比,但類似的符號爭端在我們的多元社會中頗為常見。下面這個類比是不完全的:或許就像老人們還堅持以「聯考」一詞來稱年輕人的「指考」,而把「學測」看成不值一顧的小爛半殘考試。但「聯考」是真的已經消失了,而「台北車站」還好好的在那裡。

我無法預言「北車」一詞的爭端最後誰會勝出。台北車站曾經沒落,但也隨著捷運、地下街的活躍,又再次吸引年輕人潮。「北車」一詞就在差不多的時點出現。台北車站的榮景能維持多久?會隨著捷運、高鐵分流衰弱嗎?北車一詞也會連帶消失嗎?

也許「北車」將來會成為主流用詞,也有可能被新詞取代而成為某些人的回憶。不論怎麼變化,這個詞的起落,只是標誌某個社群的興衰。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至於我,我是不會用這個詞的。自從我在日本生活過,我就覺得使用縮寫的人很笨。這也只是我個人的喜好而已,沒有對錯。